叶卡捷琳娜年代,对外开放战略正是她成功扭转俄国颓势的关键。
面对前几任沙皇留下来的巨额外债,她与西班牙、葡萄牙、丹麦、英国、法国签署了一系列商务条约,并废除出口税大力推进对外贸易,保障经济有序发展。
她运用西方经济政策,大力推动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她颁布法令保护私有财产,并规定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以外地区的任何居民都可以自由办厂,结果一大批手工工场雨后春笋般出现,到18世纪末,达到了1200家。
俄国经济稳定发展。在执政三年之后,女皇将高达1700万卢布的财政赤字变成了550万卢布的盈余。到她去世前,国家税收增加到5600万卢布,比登基之初翻了一番。
为了进一步加强自己手中的权力,也为了让国家行政体系更为有效地运转,叶卡捷琳娜改革了国家统治机器。
1763年底,她把参政院划分为6个委员会,自己直接主持三个最重要的委员会‐‐陆军、海军和外交。为防止参政院权力过大,她用总检察官监督参政院。1868年,又成立最高宫廷会议,作为沙皇的咨询机构。
1775年,她把国家的省、州、县管理体制改为省、县两级管理体制,把全俄23个行省分为50个行省。省长和两个副省长都由沙皇直接任命,并直接对沙皇负责。
省、县设地方议会,选举行政官员,议员必须由贵族担任。省议会向相应中央委员会报告,由参政院监督。省上面由沙皇任命若干总督,掌管几个省的军政大权。叶卡捷琳娜选拔官吏,把那些有才干而廉洁的官员放到重要位置。
1763年6月,英国公使布金哈姆通过国务大臣沃隆佐夫想同俄国签订商业条约,他在递送呈文的时候,送给沃隆佐夫两千英镑的报酬,他认为这是十分自然的。
但是俄国国务大臣的回答是:&ldo;我请熟悉无耻商贾的人考虑一下,出卖我女皇的利益,是否值两千或二十万英镑。&rdo;这种回答在前几任沙皇的大臣中是不多见的。
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使女沙皇能够通过参政院、总督、省长等几条线控制整个帝国,叶卡捷琳娜手中的独裁权力日益庞大,官僚运作虽然还不是那么完美,但比之以前的确好了很多,而她的地位也日渐巩固。
但她并不满足,她希望甚至在心理上也能牢牢控制住整个俄国。为此,她的目光盯在俄国的贵族的身上,在她手中,俄国贵族逐渐摆脱了彼得大帝时代规定下的种种义务。
1763年,她就下令确认彼得时代的贵族权力。她还授与贵族垄断酿酒权,规定任何贵族服完兵役后,都可以得到军官身分,目的是&ldo;使他们享有凌驾于平民之上的特权。&rdo;
1785年4月21日,叶卡捷琳娜颁布《俄国贵族权利、自由和特权诏书》,确认贵族占有土地、农奴、矿山、森林和水源的权利,拥有在城市购屋买地、投资建厂的权利。从法律上确定贵族是俄国的特权阶层,不承担任何国家义务,除去图谋造反外,不受任何法律限制和处罚。贵族们感恩戴德,称她为&ldo;贵族女皇&rdo;。
就在同一天,叶卡捷琳娜还颁布了《俄罗斯帝国城市权利和利益诏书》,宣布赐予城市自治权,宣布有500卢布以上的商人免受体罚、免服兵役、免交人丁税,只收1的资本税。叶卡捷琳娜的这一政策深得俄国工商业的欢迎。
叶卡捷琳娜很清楚,在18世纪,新兴工商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增强俄国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还可以拉近与西欧的距离,提高俄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就这样,通过控制与拉拢两条手段,叶卡捷琳娜使自己的统治基础变得十分稳固,无论是贵族还是新兴资产阶级都把她当作自己的代言人。
3、哲学家的朋友
如果说,彼得的改革基本限于军事、行政、经济和技术层面,那么,叶卡捷琳娜则深入精神层面,打牢了现代俄罗斯文学、艺术和思想的基础。
叶卡捷琳娜在思想领域进一步向欧洲靠近。当时正好是启蒙运动风行欧洲大陆的时期,女皇对启蒙运动的思想很有兴趣,长期与法国的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等人通信。她宣称,盂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应当是&ldo;每个头脑健全的国君的案头必备书&rdo;。伏尔泰则成叶卡捷琳娜最喜欢的作家,她视他为自己良知和思想的最高统帅。
早在1762年,有人这样评价叶卡捷琳娜说:&ldo;如果某一本书在法国受到谴责,只凭这一点,就足以使她认为那是一本极好的书。她对伏尔泰的作品、爱尔维修的《智慧论》和卢梭百科知识的文章都爱不释手。她为自己的勇敢、自由思想和智能上的哲学家气质感到骄傲。总而言之,这是一位富有热情的小小学者。&rdo;
1765年,叶卡捷琳娜得知狄德罗为了嫁女,急于卖掉自己藏书的情况后,她特命俄国大臣别茨科伊将军去向狄德罗讲,愿用16000金币买下这批书,唯一条件就是狄德罗必须继续使用这批藏书,除非俄皇过问。而且,叶卡捷琳娜还聘请狄德罗为图书馆长,并一次付清了此后50年的薪水,达50万卢布。
叶卡捷琳娜此举一下子震动了欧洲,整个欧洲舆论大唱赞歌,她被视为&ldo;哲学家的朋友&rdo;。法国学者达兰贝尔立即写信给叶卡捷琳娜二世,称赞她对狄德罗的&ldo;恩宠&rdo;,甚至说:&ldo;整个欧洲文学界都向陛下欢呼。&rdo;伏尔泰对她也称赞不已:&ldo;狄德罗、达兰贝尔和我,我们三人谨向您致以最衷心的敬意。&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