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文字狱案发,没有人敢提出较轻处罚的建议,更不要说为当事人呼冤了,连对当事人一句有利的话都不能说,否则不但救不了被告,反而使自己也陷了进去。王锡侯案,江西巡抚海成,仅建议革去他举人的身份,乾隆就勃然大怒,下了一道杀气腾腾的谕旨说:海成请仅革去王锡侯的举人,所谓人臣尊君敬上的心安在?乱臣贼子,人人得而杀之的大义又安在?海成真是天良丧尽,辜负我命他当官的大恩。海成还是幸运的,没有被砍头。徐述夔案的江苏藩司(省民政厅长)陶易,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他曾经拒绝受理对徐述夔的检举,结果判处死刑。
清道光人龚自珍有&ldo;咏史&rdo;一诗,第三句写到&ldo;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rdo;。意思是有人要是说到文章方面的事,我就赶紧走人,别惹祸上身。写书是为了混饭吃,不为别的。
现在许多电视剧总在宣扬什么康乾盛世,把自中国统一以来最腐败的满清王朝吹得天花乱坠,将康熙、雍正、乾隆三人粉金着彩,什么千古一帝,什么盛世明君等等,好象大量的丧权辱国的事都与他们制定的闭关锁国政策没有一丝关系似的,殊不知这些明君们干的坏事并不少,他们胡乱杀起人来,一点也不明白。
[转自铁血社区]
值得庆幸的是,这段历史翻了过去,我们进入文明社会的行列,后代们只能从书本上了解什么叫文字狱了。
现在只有一提到满清史无前例的残酷文字狱,就有人立刻像被踩到猫尾巴一样,大肆叫嚣说秦始皇的&ldo;焚书坑儒&rdo;云云,仿佛有焚书坑儒在,满清的文字狱就可以忽略不计,甚至提都不要提这是一段真实发生的悲惨历史,以史为鉴,可照古今我们只是在论说前人的史实罢了
其实焚书坑儒这件事,实际伤害并不是非常大,但它所造成的轰动效应远比它的实际危害要大的多。后来的很多帝王所做的类似事情,都比他要大。你比如说汉武帝的&ldo;独尊儒术&rdo;,造成的危害远远大过秦始皇。只不过是秦始皇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所以说他开创了一个很不好的先河。
而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文字狱,则是整个把明朝末年的文化发展给扼杀了。以至于造成了一种文化的倒退。清朝的考据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你不能去发表新的学术,所以只能考据前人的理论。
清朝的文字狱,次数之频繁,株连之广泛,处罚之残酷,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满清统治者除了对人民进行残酷的政治和经济压迫之外,在文化上也进行极权统治,对知识分子进行迫害和打击,以达到消灭异端,钳制思想的目的。
在全清一朝中前期(康雍乾)没思想家出现,这就是文字狱一种社会的退步,钳制思想,以达到在文化上对其它民族的统治。
在康熙中后期已没人知道扬州十日和嘉定三日等这些大屠杀了。
没有思想,没有思想家的民族是无任无何是不会有发展的。在满清之后期,也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的近代史开始了。
(转自历代文字狱(有人说康熙朝没有文字狱,笑死了)文章提交者:seu007加贴在中国历史铁血论坛)
部分转自百度
乾隆
清代的文字狱,是在其政权基本稳定以后,随着统治者对思想文化领域控制的加强而产生的,它始于康熙,发展于雍正,到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乾隆时期,不仅文字狱定罪的范围超过了康熙、雍正时期,而且案件数量也增至康雍两朝合计次数的数倍。特别是乾隆查缴禁书期间,各类文字狱层出不穷,数量急增。
李自成推翻明朝,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后来清统一中国,可谓渔人得利。清朝统治者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从汉族传统观念来看,这叫做&ldo;乾坤反覆,中原陆沉&rdo;,千百年来形成的华夏正统思想,是清朝统治者不能用武力夺得的。
汉族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强烈的民族思想和反清意识,大量地反映在明末清初时期的各种著述里,遐迩流传、影响深远。这对清朝统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潜在威胁,使他们坐卧不安。雍正帝说过:&ldo;从来异姓先后继统、前朝宗姓臣服于后代者其多、从未有如本朝奸民,假称朱姓,摇惑人心,若此之众者。&rdo;
为巩固清朝的统治地位,清代统治者对汉族反清思想防范惟恐不严,打击惟恐不力,到乾隆时更发展到了病态的猜忌和恐惧,必欲彻底泯灭汉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节而后快。
民族矛盾、民族斗争又同满州贵族与汉族地主阶级非当权派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同农民阶级反抗封建压迫的阶级斗争互相交织,彼此激荡,尤以清初表现最为激烈。从顺治到乾隆可统计到的约160起文字狱中,大部分案件或有反清的性质,或以蓄意罗织的反清罪状而成狱,清楚地表明清代文字狱的特殊历史背景是民族矛盾、民族斗争的持续存在。
清朝统治者对不利于他们统治的思想言行,进行严厉钳制和残酷镇压。对一切文字著述,只要清朝统治者认为触犯了君权,或者有碍于自己的统治,便被视为&ldo;狂吠&rdo;、&ldo;异端&rdo;、&ldo;悖逆&rdo;,必兴起大狱,置之重典,往往一案株连数百人。
1663年(康熙二年),发生了整个清代文字狱灾上一件罕见的大案‐‐庄廷龙明史狱。庄廷龙家是浙江湖州有名的富户。他本人双目皆盲,不很通晓史事,但他想起&ldo;左丘失明,厥有《国语》&rdo;,很受鼓舞。也想学左丘明搞一部传世的史作。于是他出钱购买了明末年间朱国祯写的一部未完成的《明史》,又招集了当地有志于纂修前明历史的人才,补写崇祯朝和南明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