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英雄无名系列回忆录 > 第114章(第2页)

第114章(第2页)

行,另电奉告。

我倒很盼望戴先生能来一趟,停留一两天,再回去,有些困难,也好当面说明谋个解决

之道;可是我也不希望他耽搁得太久,那样,我也不好受。

如此电报往返,白张罗了好多天,结果仍以不能分身而没有来。记不清是那一本书上或

杂志上有这么两句话:「二十八年二月底至三月初,一个特工首领戴笠,且曾亲自自到河内

布置。」其实,戴先生偕同笔者与鲁翘是在元月间自香港来到河内的,他停留了两天,就回

转重庆去了。此后,几次说来,都因无法抽身而不果来,一直到汪案结束,再也没有在河内

见到他。回头仔细想想,说不定他又来过,如果眞来过,那么为什么不通知我,当然理由多

多,又何况他的行径一向难以捉摸。

也有人到郑介民先生。数年前(大约是六十八年),联合报副刊上,有一篇长篇连载的

历史小说「粉墨春秋」,是高阳先生的大作,头一天刊出就说河内汪案是郑介民亲自指挥的。

还有金雄白写的『汪政权的开场与收场』中,也有一句说:「台湾方面传出的消息,实际指

挥行刺的则是郑介民率领了王鲁翘做的。」这当然都是传闻,是与事实不符的。

据笔者所了解,在抗战时期,郑介民先生是否到过河内,则不敢说一定,如果到过,那

也是为了别的工作。关于制裁汪精卫这件事,他却一次都没有来过,更说不上实地指挥了。

至于他在重庆是否参与河内工作的策划,倒很难说,照戴先生的个性推断,恐怕也不会和郑

介民先生商量。对于郑介民先生并未指挥过河内工作这一点,笔者记得清清楚楚,绝不会错。

现在,再说河内工作进展

此已在河内的工作同志,除笔者外,尚有方炳西、王鲁翘、岑家焯、余乐醒四人,另一

位是务报员,我们一共是六个人。陆续调派来得又有好几批,先行到达河内的一批,有三个

人,他们是余鉴声、张逢义和唐英杰。

余鉴声,杭州警校出身,可能和王鲁翘同学,后来两人成了连襟。以前不认识,见面不

久,就给了我一个最好的印象。他是属于内向型的人,沉默寡言,性情温和,待人接物,风

度绝佳,很容易相处,如果在小团体中有这么一个人,是最能发生调和作用的了。他很少表

示意见,可是一旦有所主张,就相当执着,不肯轻易改变。我很喜欢像这样的人,我也特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