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寻觅中华观后感800字 > 第36章(第1页)

第36章(第1页)

田园是&ldo;此岸理想&rdo;,桃花源是&ldo;彼岸理想&rdo;。终点在彼岸,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终点,因此也可以不把它当作终点。

《桃花源记》用娓娓动听的讲述,从时间和空间两度上把理想蓝图与现实生活清晰地隔离开来。这种隔离,初一看是艺术手法,实际上是哲理设计。

就时间论,桃花源中人的祖先为&ldo;避秦时乱&rdo;而躲进这里,其实也就躲开了世俗年代。&ldo;不知有汉,无论魏晋&rdo;。时间在这里停止了,历史在这里消失了,这在外人看来是一种可笑的落伍和悖时,但刚想笑,表情就会凝冻。人们反躬自问:这里的人们生活得那么怡然自乐,外面的改朝换代、纷扰岁月,究竟有多少真正的意义?于是,应该受到嘲笑的不再是桃花源中人,而是时间和历史的外部形式。这种嘲笑,对人们习惯于依附着历史寻找意义的惰性,颠覆得惊心动魄。

就空间论,桃花源更是与人们所熟悉的茫茫尘世切割得非常彻底。这种切割,并没有借用危崖险谷、铁闸石门,而是通过另外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美丑切割。这是一个因美丽而独立的空间,在进入之前就已经是岸边数百步的桃花林,没有杂树,&ldo;芳草鲜美,落英缤纷&rdo;。那位渔人是惊异于这段美景才渐次深入的。这就是说,即便在门口,它已经与世俗空间在美丑对比上&ldo;势不两立&rdo;。

第二种方式是和乱切割。这是一个凭着祥和安适而独立的空间,独立于乱世争逐之外。和平的图像极其平常又极其诱人:良田、美地、桑竹、阡陌、鸡犬相闻、黄发垂髫……这正是历尽离乱的人们心中的天堂。但一切离乱又总与功业有关,而所谓功业,大多是对玉阶、华盖、金杖、龙椅的争夺。人们即便是把这些耀眼的东西全都加在一起,又怎能及得上桃花源中的那些平常图像?因此,平常,反而有了超常的力度,成了人们最奢侈的盼望。很多人说,&ldo;我们也过着很平常的生活呀&rdo;。其实,即使是普通民众,也总是与试图摆脱平常状态的功利竞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都不是桃花源中人。桃花源之所以成为桃花源,就是在集体心理上不存在对外界的向往和窥探。外界,被这里的人们切除了。没有了外界,也就阻断了天下功利体系。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态独立和精神独立,才是真正的空间独立。

第三种方式可以说得拗口一点,叫&ldo;不可逆切割&rdo;。桃花源的独自美好,容不得异质介入。那位渔人的偶尔进入引动传播,而传播又必然导致异质介入。因此,陶渊明选择了一个更具有哲学深度的结局:桃花源永久地消失于被重新寻找的可能性之外。桃花源中人虽然不知外界,却严防外界,在渔人离开前叮嘱&ldo;不足为外人道也&rdo;。渔人背叛了这个叮嘱,出来时一路留下标记,并且终于让执政的太守知道了。但结果是,太守派人跟着他循着标记寻找,全然迷路。更有趣的是,一个品行高尚的隐士闻讯后也来找,同样失败。陶渊明借此划出一条界限,桃花源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隐士天地。那些以名声、学识、姿态相标榜的&ldo;高人&rdo;,也不能触及它。

这个&ldo;不可逆切割&rdo;,使《桃花源记》表现出一种近似洁癖的冷然。陶渊明告诉一切过于实用主义的中国人,理想的蓝图是不可以随脚出入的。在信仰层面上,它永远在;在实用层面上,它不可逆。

不管是田园还是桃花源,陶渊明都表述得极其浅显,因此在宋代之后也就广泛普及,成为中国文化的通俗话语。但在精神领悟上却始终没有多少人趋近,我在上文所说的&ldo;似远似近、若即若离&rdo;,还是客气的。

例如我为了探测中国文字在当代的实用性衰变,一直很注意国内新近建造的楼盘宅院的名称,发现大凡看得过去的,总与中国古典有关,而其中比较不错的,又往往与陶渊明有关。&ldo;东篱别业&rdo;、&ldo;墟里南山&rdo;、&ldo;归去来居&rdo;、&ldo;人境庐&rdo;、&ldo;五柳故宅&rdo;……但稍加打量,那里不仅毫无田园气息,而且还竞奢斗华。既然如此物态,为什么还要频频搬用陶渊明呢?我想,一半是遮盖式的附庸风雅,一半是逆反式的心理安慰。

更可笑的是,很多地方的旅游点,都声称自己就是陶渊明的桃花源。我想,他们一定没有认真读过《桃花源记》。陶渊明早就说了,桃花源拒绝外人寻找,找到的一定不是桃花源。

当然,凡此种种,如果只是一种幽默构思,倒也未尝不可。只可惜所有的呈现形态,都不幽默。

由今天推想古代,大体可以知道陶渊明在历史上一直处于寂寞之中的原因了。

历来绝大多数中国文人,对此岸理想和彼岸理想都不认真。陶渊明对他们而言,只是失意之后的一种临时精神填补。一有机会,他们又会双目炯炯地远眺三国群雄式的铁血谋略,然后再一次次跃上马背。

过一些年头,他们中一些败落者又会踉踉跄跄地回来,顺便向路人吟几句&ldo;归去来兮&rdo;。

我想,这些情景不会使陶渊明难过。他知道这是人性使然,天地使然,大化使然。他不会把自己身后的名声和功用,放在心上。

他不在乎历史,但拥有他,却是历史的骄傲。静静的他,使乱世获得了文化定力。

当然,一个文人结束不了乱世。但是,中国历史已经领受过田园和桃花源的信息,连乱,也蕴涵了自嘲。

自嘲,这是文化给予历史的最神秘的力量。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站不做任何负责版权归原文作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