俩汉奸都是当地人,一个叫杨建康,一个叫冯德平(都是音译),平时对日军极为恭顺,日本兵都叫他们是&ldo;皇军的朋友&rdo;,教起鬼子来非常用心,不久,日军就认为侦察对可以出动了。
于是,侦察队就出动参加讨伐。
第一仗就被&ldo;土八路&rdo;给打了埋伏,侦察队轻易被识破,二死一伤。
日军马上彻查原因,检查下来原因啼笑皆非。
原来,日军为这些便衣队员配的服装都是从城门口当地老百姓那里卡来的,五花八门,穿上活象山东农民,但是,却给每一个日兵配了一顶统一的瓜皮帽!
于是,出去侦察,八路就看见一群衣衫褴褛的农民,拾粪而来,人人头顶一暂新的瓜皮小帽。
捡粪的还买得起瓜皮帽?
如此怪异的一伙人,你要是八路军指挥员看见什么反应?---人妖阿,打!
气急败坏的鬼子下来查--谁的主意?--师团部的主意。
原来,鬼子虽然善于学习,却也有食古不化的一面。日军的条令里面有一条规定--现役军人出军营必须戴帽穿鞋,不可光头赤足,违者送军事法庭。
虽然是便衣队,日军师团部认为他们毕竟还是正规军人,必须遵守条令。
怎么办?当然不能戴着日军的军帽出去了,上头让他们自己解决,作后勤的鬼子脑子一短路,就给每个便衣队买了顶瓜皮帽。。。
鬼子便衣队长和两个汉奸一商量,汉奸说这瓜皮帽都一样当然不行,另外这也不是乡下人的打扮。鬼子说对,得,瓜皮帽不能戴了。
正在这时,守备队的鬼子奉命派部队出城,打通到威海的交通,为撤退做准备,侦察队又必须出动。
其实,我看过日军在豫湘桂作战中出动的便衣队照片,也不是都戴着帽子(也有戴瓜皮帽的),可见对军令的理解各部队有不同的看法。
然而,按照青木的记述,驻文登的鬼子头儿却是一个非常遵守条令的家伙,脑袋象榆木疙瘩,说你不戴瓜皮帽可以,但是脑袋上必须戴点儿东西才行。比如。。。这鬼子头大概是从山西调来的,说,比如象中国农民那样,围条白毛巾。他怎么不出去瞧瞧?废话,城里瞧得见捡粪的农民么。城外?我要能随便出城我还用得着便衣队么?
于是,就出现了麦帅描述的那怪异一幕。
毛巾,是鬼子便衣队长让汉奸杨建康(音)找来的,他是本地人,很容易弄到了许多农民的毛巾,颜色不太一样,质地也不一样,倒是很适合便衣队用,这样可以避免太统一。
结果是照样被识破。鬼子郁闷啊。
当然,鬼子也想不到,山西农民和山东农民在习惯上有那么大的不同。
正是因为用白毛巾缠头,是这里鬼子独家发明,估计原文所说的战例,大概是同一件事,山下所在的那个城,应该就是文登。
但是事情还没有到结尾。更想不到的是几天以内,便衣队活着回来的鬼子纷纷病倒,高烧吐泻无一幸免。军医检查以后说是伤寒。伤寒?!好端端的怎么会闹伤寒?日军便衣队长脑筋一转,就想起那批白毛巾来了。
化验结果,那些白毛巾都带有大量的伤寒菌,显然都是伤寒病人使用过的!
再找&ldo;皇军的朋友&rdo;汉奸杨建康,早已踪影皆无,连家眷都没了。
火上浇油的日本兵,一怒之下把另一个汉奸冯德平拉出去枪毙。
皇军的朋友?呸!
[完]
?
2006-01-0712:22:56
大中小
[纪念抗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
四散的硝烟,被炸断履带的日军战车枪炮齐发,困兽犹斗,只有手榴弹和步枪的中国步兵迎着血红的弹雨前仆后继,以死相拼。。。
这是一张三十年前日本历史图书的插页,题名叫做《袖珍战车的拼死之斗》,日本画家显然想表现日军战车的&ldo;神勇无畏&rdo;,然而,不自觉中,却留下了那个时代中国军人用血肉筑成长城,宁死不屈的战魂。
也许因为这张作品太逼真了,我不由得仔细观看它,而这一观察,竟让我发现它记录了六十年多前那场恶战极多的真实的影子。如果我们对画面上的场景进行分析,竟有一种重回抗日战场的感受。
首先吸引我注意的,是那辆被击毁的日军战车。日军中是真有这种战车呢?还是画家的杜撰?
这辆战车造型独特,前车体长,后车体短,顶部有一个丘形炮塔,上覆圆形装甲舱盖,前车盖上左侧有一具探照灯。全车造型矮小,到处有凸出的铆钉,显示依然没有采用焊接车体。这种战车,正是日军在侵华前期大举使用的九四式轻型坦克。
日军在中国战场大量使用的九四式轻坦克
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华部队大量使用战车,给装备简陋的中国军队造成极大的伤亡,其中,装备最为广泛的,就是八九式中型坦克,和九四式轻型坦克。九四式轻型坦克,三菱重工制造,这种战车重35吨,装备37毫米战车炮一门,机枪一挺(后期型两挺),装甲厚12毫米,乘员两人(后期型三人),时速40公里。因为这种战车体型矮小,被日军称为&ldo;豆战车&rdo;,就是袖珍坦克的意思。[here西西河萨苏]
日军九四式战车侦察部队,可以看到车辆的比例,这种战车确实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