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呢?
原来,他忽然发现这支队伍的钢盔,比日本兵的钢盔多一个边。
中国兵!
看看这张图就明白了。。。
原来,福井在离开宿营地的第一个路口走错了方向。
4.大便战争
把图放在这里,大家猜猜是怎样的情节好吗???:)
[完]
?
2006-02-0609:19:47
大中小
看到一篇关于井陉之战的分析非常精彩,精彩在于深入的分析了双方用兵的各个方面,而没有把此战的成功轻易归于韩信的灵机一动。战场上的灵机一动如果没有充分的背景,往往带来的是麻烦大于成功,比如老蒋。。。
作者的独到之处是看到了张耳在韩信破赵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他和赵军统帅陈余的关系。
张耳陈余不但是好友,而且都有敏感的战略眼光,有贤人之称。陈胜起义后,张耳陈余是最早去投靠的上层人物,然而两个人很快就发现陈胜并不是辅佐的理想对象,因此自请同陈胜将武臣北上取赵地,两人配合得当,珠联璧合,张耳的智谋陈余的用兵组合在河北势如破竹,后来的燕赵两国都是这一路兵马的成果。此后,陈胜遭到败绩的时候,二人又明智的没有把主力投入对陈的解围(从后来的情况看,如果赵军投入,真正是驱羊群以拒虎了)
所以,上文提到的两人的彼此了解对韩信用兵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同时,陈余也并非虚名之辈,毕竟,那个时代只有一个韩信。但是,韩信的成功背后,张耳对陈余的了解起到多大作用呢?看孙可望投清后李定国顿陷窘境就可见一斑了。
当然,从朋友的角度,又不禁为张陈叹息,都是一代人杰,曾经的生死之交阿。
顺便说说项羽和刘邦的对峙,其实项羽能够长期占据优势值得思索。项羽在政治上非常失败,诸侯角度属于众叛亲离,刘邦起兵迅速得到各地的响应,从兵力上刘邦控制的军队数量很早就超过了项羽,成皋之战双方已经不成比例,然而,刘邦在长期里依然奈何项羽不得,这里面普遍强调项羽的武勇,兄弟以为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刘邦的战略格局类似吴三桂,四面开花,刘邦在西,田齐在东,韩信在北,英布在南,魏豹在前,彭越在后,每一路都弄得项羽疲于奔命,项羽的削弱也确实和多面作战有关,然而,这每一路都无法单独击败项羽,而刘邦的总兵力这时早已超过项羽!
内线作战的项羽更容易集中优势兵力,捏成拳头打人。因此,刘邦的兵力虽然多,却难以整合成一个整体对付项羽。只要项羽占据中央,他就对四方都能够进行震慑,这是一个最有效率的用兵格局。最终消灭项羽,也要靠集中了韩信英布各军,以优势兵力歼灭项羽的部队完成的。
项羽不肯过江东,骄傲是一方面的,江北刘邦的力量已经不再是分散布局,而成为一个整体,以江东一隅对抗之,项羽也明白大势已去。
李世民对虬髯客的天下之争,虬髯取四角实地,世民以一子镇天元而取胜,信哉。
[完]
?
2006-02-0709:37:05
大中小
有朋友提到抗日战争中日军中是否有朝鲜人和东北人这个话题。
我刚到日本的时候,曾经有个日本人很诚恳地对我说--在中国日本军队是很好的,那些暴行,都是朝鲜人干的。这个日本人是很相信这一点的,对中国的罪行,转到别人身上去,这是日本人典型的思维方式,花岗岩脑袋作祟,本末倒置,主犯从犯倒置。
这要从日本的国民性说起,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而且使用单一语言,因此对于&ldo;民族&rdo;大防远远比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要看重的多。
朝鲜,当年根据《日韩合并条约》并入日本,而且只有朝鲜皇族可以保留自己的姓氏,但是,日本人对朝鲜人包括韩国人依然采用了非常严格的分治制度。当时朝鲜人和日本人的身份证件是完全不同的。当时的朝鲜人多有落户日本者,包括我附近的邻居中也有,尽管他们住在日本已经多代,而且根本不会说韩语,从他们到达日本至今日本政府依然认他们为外国人。而广岛原子弹受害者的中央纪念灵堂,也只纪念死于原子弹的日本人,死难的朝鲜人,则另有其他的地方供奉。
日本军队号称&ldo;皇军&rdo;,受到严格的控制,并在社会上有相当高的荣誉,因此,日本一直不允许各殖民地,包括朝鲜,台湾人加入日军正规部队。直到二战后期兵力不足,才有部分台湾人成为日军正式成员,就是所谓的&ldo;高砂部队&rdo;,也有朝鲜人,如白善烨等成为日军正式官兵。。台湾是个比较特别的情况,最初日军也是不允许台湾人参军的,包括驻台湾的军队,都是日军。但是台湾人可以干警察。武汉会战等战役中,台湾人有随日军到大陆的,但是运输人员和慰安妇。
太平洋战争后期,日军看中台湾人特别是原住民的山地战斗力,编组了台湾人组成的日军,是日军中唯一的特例。这支叫做高砂部队的台湾籍日军部队,参加了太平洋战争末期多次自杀攻击,伤亡惨重。
因此,这些台湾人,才被放进了靖国神社。朝鲜人就没有了。
但是,朝鲜,作为被日军长期征服的地方,日本对朝鲜人的使用是比较广泛的,毕竟他们比刚刚征服的地方容易信任,而且已经长期使用日语。所以,日本军队的工程人员,运输人员中常常有朝鲜人,并且在对中国入侵过程中的政治管理方面,充任相当多的职务,类似工头,警察,警卫等,这些人多选用对日本殖民政府非常效忠的人员,不参加战斗,却在奴役中国地方民众方面发挥很大作用。由于日本人力资源不足,中国非战斗人员常常直接面对的常常是这样的朝鲜人,故此有对其深刻印象并不奇怪。后期朝鲜籍日军虽然出现,但在中国并未取得太多战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