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托老萨查询《红高粱》一书中击毙日军中将的真实背景,按照高密县志的记载,这个日本将军叫做中岗弥高,是被中国军队曹志明部在孙家口战斗中击毙的。可是综合各种材料,日本陆军没有叫做中岗弥高的中将,这个记载到底有没有依据呢
兄弟对这个话题兴趣浓厚,正好人在日本,还认识几个老鬼子,便利用晚饭后的时间做了一个短暂的调查,把结果给大家做一个不成熟的参考吧。
我首先检索了网上材料,事实上日军真有一个中将叫这个名字,只是差一个字,他的名字是中冈弥高,此人是日本陆军防空炮兵专家,曾经担任炮兵工兵学校校长,也参加过战史编写。不过他1940年还被颁发旭日一等勋章,应该不可能在1938年4月就已经阵亡。
这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日本军队有对战死人员晋升和授勋的惯例,中国战场打死的很多日军联队长级&ldo;将官&rdo;实际上都是大佐,死后得以晋升,比如饭琢国五郎,加纳治雄等。不过日本军队的习惯是阵亡人员随时授勋晋级,活着的因功的才成批进行授勋,中冈被授勋的那一批都是活人,比如侵华日军中的名将中岛今朝吾,就他一个死的有点儿不大可能,而中冈1938年9月还得过一枚瑞宝勋章,如果他4月在孙家口就阵亡了,不会给他死后授勋两次的。从以上事实判断,中冈并未死在孙家口战斗中。
如此,孙家口战斗中打死的是谁呢?
这个我没有充分的考证,没法说得出来,不过,看到这个帖子是在晚上吃饭的时候,我随后给认识的一个老鬼子叫重信的打了个电话,问他是否知道中冈这个人,他是工兵出身,也许知道这个工兵方面有影响的中将。
重信先生说不太清楚,也不晓得这个人是否死在中国,不过,中冈弥高的名字是听说过的,这个人属于比侵华日军将领都要老的人物,侵华的将领大多是大正,昭和初年的士官学校毕业生,而中冈好像是明治年代的,如果1940年给他授勋,应该是退休了。
关于孙家口战斗,重信先生认为中国军队也许并非故意谎报战果,他认为被打死的应该是从日本去访问中国占领区的军官,当然也可能是日本官员或者记者或者作家,之所以被误认为是中冈弥高,大概因为他带着中冈的名片。中国军队缴获了中冈的名片,就误以为他是中冈本人了。为什么别人带中冈的名片呢?当时日本军队等级观念很强,中冈的学生很多,带着他的名片和通行证效果差不多,而且便于联络感情。他说日本当时经常有访问团到中国来,八路军就曾经专打这种参观团,访问团,狠狠地搞过几次,战绩很好。后来日军对华北驻军明确分配地段,参观团在哪里出事,当地的驻军主官要负责任。我从他的说法判断,日军在孙家口战斗后近乎疯狂的搜寻和报复,和这种对国内访问团分段负责的制度有关。
从战后中国方面的表现看,这或许是一种比较大的可能。因为中方对这次战绩的宣传颇为一般,如果真的击毙日军一个中将,国民党政府方面因为很看重这种战绩的影响,必然大肆宣扬(日本名将赤鹿里就在中国方面战报里面死了好几回,而山东所在苏鲁战区整个抗战没有击毙过中将级日本军官)。根据文章判断,我想曹志明部当时可能缺乏熟悉日军情况的敌工人员,因此只是看到名片后凭直觉判断,认为打死了一个中将,这样的战绩报到战区,最初可能反响很好,但是看到&ldo;证据&rdo;以后,国民党正规军中肯定有明白人,就知道这个战绩不够可靠,因此并未加以特别的宣传,否则被中外看到凭一张名片就认定击毙一个中将,会成为国际玩笑的。不过,这种鼓舞士气的事情,也无须去纠正它,结果就是曹志明这样的&ldo;敌后英雄&rdo;深感不平,而整个战斗也湮没在零星的记载里面了。
不过,这只是一个推测,这个问题要真正找到中冈弥高死亡的时间,地点,才可以百分之百的作出定论吧。
[完]
?
2006-01-0507:54:52
大中小
题图:本文依据的大东沟海战开战阵型图,右侧为中国军舰。
从海军角度看大东沟海战,清军设计的双犄角雁行阵型并不是仓促而为(实战中后来打成了半弧形横队),更不是不通兵法,而是在研究了中日双方的特点以后,周密考虑之下,制订的相当有针对性的打法,在它的后面,是一套完整的富有攻击性的凶狠的作战方案
北洋舰队的指挥官们已经无法为自己辩解,但这个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如果作为军人,还可能会相当欣赏它的想象力
丁汝昌本是淮军宿将,作战中素以剽悍凶狠著称,且作战严谨,深通兵法,李鸿章素有知人之名,不会挑选一个窝囊废来统带他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从开战到大东沟海战的时间足够丁考虑一个周密的作战计划,事实上他也不可能没有一个这样的计划因此,面对长期假想敌的日本舰队,他绝非仓促应战。
让我们看看丁汝昌为北洋水师摆下的雁行阵,不知道您有没有注意到这和纳西莫夫打锡诺普海战的阵型多么相似,而这个阵型在战术上的价值就是迅速的分割对方,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从锡诺普海战看,甚至可以说这是破t字型炮战队形的克星
丁汝昌的战术思想并非简单的灵光乍现,就象下棋一样他考虑到了几步后手仔细分析,北洋水师的队形排列,包括谁先谁后,航速的分配,都是经过了精心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