婶川
初遇是在婶川。
恰逢四月,梨花盛开。不似秋冬,风沙迷人眼。
边关最近很安宁。问戒回归故土,祭奠亡魂。
父亲在饥荒中死去,而她和母亲活了下来。不过现在,已经只有她一人了。母亲也去了。
苦苦坚持,终究奈何不了天降的浩劫。异常的干旱,来迟了的救助,大家一起嚼一小块饼,还要担心同样闹着饥荒的人们抢走仅剩的一点干粮。灾难来临,无人救。
就这样煎熬着,人的希望无尽,在生命线徘徊的人们希望则更强烈。但日复一日,绝望充斥在苦难的民众中间,四月,问戒的父亲去世了,剩下母女二人。
母亲带着她往外走。向东边,向南方,向有东西吃的地方走。拖着快要被饥饿和绝望拖垮的身体保护着问戒,一起走向希望之地。
那些具体的经过问戒都记不清了,只记得母亲在前,她在后,一直在黄色的土壤上走。渐渐走到有绿色的地方。脚下的土壤也变得湿润起来。
回忆到这里,女人就笑了,道士的身份不允许她笑得灿烂。所以她的笑容浅浅的,只漏出了一点点。
她记得那个人。
她记得她睁开眼,迎面扑来母亲放肆的哭喊声,嘶哑地叫她的小名,对上一双眼睛,准确来说,她也记不清多少人了。只他的眼睛好漂亮,比天上的星星还亮,比村里气派的贵妇人,手上戴的白玉镯子还润,还巧。
母亲拉着她跪下来,向身前的男人不停地磕头。她才刚恢复过来,眼睛都尚未清明。但是已经模糊地晓得是这几个人救了快要饿死的她们母女俩。
后来呢?
他们匆匆地走了。往他们行走的反方向。甚至来不及问恩人的名字,去那闹饥荒的地界干什么。当然也没有道别。但是问戒始终记着那小孩的眼睛,温柔得从容,在弥漫的黄沙里。
毕竟是未经世事的小孩子。并且,是京城里的人吧。问戒后来猜想,应该是京城里派去赈灾的人。可他那么小,比她还要小上几岁。
后面有多少人被救。她也不晓得了,总之,她的父亲已经在这场灾难里去世了。
但是,因为那些人,她和她的母亲都还活着。
问戒静默地跪在父亲的坟墓前,突兀地听到一阵马蹄声。
是个年轻的将士。
将士也注意到她。
于醒感到有些意外,山上居民少得可怜。却在此处忽然见到祭奠的人。她是什么人?一个道士?
问戒看出他的警惕。料想到他应该是附近军营的人上来查探的。可是最近不是都没有打仗了吗?难道仅仅上来赏梨花?
施主,我来此处是为祭奠父亲。一会儿就要下山去的。神情恭敬而平淡。
于醒近身,沉默了一会儿,又侧首看旁边的屋子,可否让我进这屋里看看?
问戒应:施主尽管看。
于醒出来后,摆手作揖:道长,此处不安宁,尽量早些离开吧。
问戒回首作揖:多谢施主提醒。您也要注意安全才是。
其实我是想写甘肃的什川。但是不知道这样会不会不合适,所以我就改了个字。哎,太久没写了。对不起在看的大家。我尽量补上!祝大家开心!
写得也很生涩,谢谢你们的观看!啾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