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士钱士升拟下之法司,不听。士升上言:&39;比者借端幸进,实繁有徒。
而李琎者乃倡为缙绅豪右报名输官,欲行手实籍没之法2。此皆衰世乱政,而敢陈于圣人之前,小人无忌惮一至于此!且所恶于富者兼并小民耳,郡邑之有富家,亦贫民衣食之源也。以兵荒之故归罪富家而籍没之,此秦始皇所不行于巴清3,汉武帝所不行于卜式4者也。此议一倡,亡命无赖之徒,相率而与富家为难,大乱自此始矣。&39;已而温体仁以上欲通言路,竟改拟。
上仍切责士升,以密勿大臣,即欲要誉,放之已足,毋庸汲汲。……&ot;这位李琎,在《明亡述略》作为李琏,言&ot;李琏者,江南武生也,上书请令江南富家报名助饷&ot;,大学士钱士升加以驳斥。这位武生其实倒是很有政治的头脑,可惜他所上的&ot;书&ot;全文不可见,照钱士升的驳议看来,明显地他恨&ot;富者兼并小民&ot;,而&ot;以兵荒之故归罪富家&ot;这见解倒是十分正确的,但当时一般的士大夫都左袒钱士升。钱受&ot;切责&ot;反而博得同情,如御史詹尔选为他抗辩,认为&ot;辅臣不过偶因一事代天下请命&ot;他所代的&ot;天下&ot;岂不只是富家的天下,所请的&ot;命&ot;岂不只是富者的命吗?已经亡了国了,而撰述《明李北略》与《明亡还略》的人,依然也还是同情钱士升的。但也幸而有他们这一片同情,连带着使李武生的言论还能有这少许的保存,直到现在。
&ot;搜括臣宰&ot;的目的,在李武生的原书,或者不仅限于&ot;助饷&ot;吧。因为既言到兵与荒,则除足兵之外尚须救荒。灾民得救,兵食有着,&ot;寇乱&ot;决不会蔓延。结合明朝全力以对付外患,清朝入主的惨剧也决不会出现了。然而大学士驳斥,大皇帝搁置,小武生仅落得保全首领而已。看崇祯&ot;切责士升&ot;,浅识者或许会以为他很有志于采纳李武生的进言,但其实做皇帝的也不过采取的另一种&ot;要誉&ot;方式,&ot;放之已足&ot;而已。
崇祯帝,公平地评判起来,实在是一位十分&ot;汲汲&ot;的&ot;要誉&ot;专家。他是最爱下《罪己诏》的,也时时爱闹减膳、撤乐的玩艺。但当李自成离开北京的时候,却发现皇库扃钥如故,其&ot;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十?)两,镌有永乐字&ot;(《明季北略》卷二十)。皇家究竟不愧是最大的富家,这样大的积余,如能为天下富家先,施发出来助赈、助饷,尽可以少下两次《罪己诏》,少减两次御膳,少撤两次天乐,也不至于闹出悲剧来了。然而毕竟是叫文臣做文章容易,而叫皇库出钱困难,不容情的天灾却又好象有意开玩笑的一样,执拗地和要誉者调皮。
所谓&ot;流寇&ot;,是以旱灾为近因而发生的,在崇祯元二年间便已蹶起了。到李自成和张献忠执牛耳的时代,已经有了十年的历史。&ot;流寇&ot;都是铤而走险的饥民,这些没有受过训练的乌合之众,在初,当然抵不过官兵,就在奸淫掳掠、焚烧残杀的一点上比起当时的官兵来更是大有愧色的。十六年,当李、张已经势成燎原的时候,崇祯帝不时召对群臣,马世奇的《廷对》最有意思:&ot;今闯、献并负滔天之逆,而治献易,治闯难。盖献,人之所畏;闯,人之所附。非附闯也,苦兵也。一苦于杨嗣昌之兵,而人不得守其城垒。再苦于宋一鹤之兵,而人不得有其室家。三苦于左良玉之兵,而人之居者、行者,俱不得安保其身命矣。贼知人心之所苦,特借&39;剿兵安民&39;为辞。一时愚民被欺,望风投降。而贼又为散财赈贫,发粟赈饥,以结其志。遂至视贼如归,人忘忠义。其实贼何能破各州县,各州县自甘心从贼耳。故目前胜着,须从收拾人心始。收拾人心,须从督抚镇将约束部位,令兵不虐民,民不苦兵始。&ot;(《北略》卷十九)这也实在是一篇极有价值的历史文献,《明史。马世奇传》竟把它的要点删削了。当时的朝廷是在用兵剿寇,而当时的民间却是在望寇&ot;剿兵&ot;在这剿的比赛上,起初寇是剿不过兵的,然而有一点占了绝对的优势,便是寇比兵多,事实上也就是民比兵多。在十年的经过当中,杀了不少的寇,但却增加了无数的寇。
寇在比剿中也渐渐受到了训练,无论是在战略上或政略上。官家在征比搜括,寇家在散财发粟,战斗力也渐渐优劣易位了。到了十六年再来喊&ot;收拾人心&ot;,其实已经迟了,而迟到了这时,却依然没有从事&ot;收拾&ot;李自成的为人,在本质上和张献忠不大相同,就是官书的《明史》都称赞他&ot;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ot;看他的很能收揽民心,礼贤下士,而又能敢作敢为的那一贯作风,和刘邦、朱元璋辈起于草泽的英雄们比较起来,很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气概。自然,也是艰难玉成了他。他在初发难的十几年间,只是高迎样部下的一支别动队而已。
时胜时败,连企图自杀都有过好几次。特别在崇祯十一二年间是他最危厄的时候。
直到十三年,在他才来了一个转机,从此一帆风顺,便使他陷北京,覆明室,几乎完成了他的大顺朝的统治。
这一个转机也是由于大灾荒所促成的。
自成在十一年大败于梓潼之后,仅偕十八骑溃围而出,潜伏于商洛山中。在这时张献忠已投降于熊文灿的麾下。待到第二年张献忠回复旧态,自成赶到谷城(湖北西北境)去投奔他,险些儿遭了张的暗算,弄得一个人骑着骡子逃脱了。
接着自成又被官兵围困在巴西鱼腹诸山中,逼得几乎上吊。但他依然从重围中轻骑逃出,经过郧县、均县等地方,逃入了河南。
这已经是十三年的事。在这时河南继十年、十一年、十二年的蝗旱之后,又来一次蝗旱,闹到&ot;人相食,草木俱尽,土寇并起&ot;(《烈皇小识》)。但你要说真的没有米谷吗?假使是那样,那就没有&ot;土寇&ot;了。&ot;土寇&ot;之所以并起,是因为没有金钱去掉换高贵的米谷,而又不甘心饿死,便只得用生命去掉换而已。
‐‐&ot;斛谷万钱,饥民从自成者数万&ot;(《明史。李自成传》),就这样李自成便又死灰复燃了。
这儿是李自成势力上的一个转机,而在作风上也来了一个划时期的改变。十三年后的李自成与十三年前的不甚相同,与其他&ot;流寇&ot;首领们也大有悬异。上引马世奇的《廷对》,是绝好的证明。势力的转变固由于多数饥民之参加,而作风的转变在各种史籍上是认为由于一位&ot;杞县举人李信&ot;的参加。
这个人在《李自成传》和其他的文献差不多都是以同情的态度被叙述着的,想来不必一定是因为他是读书人吧。同样的读书人跟着自成的很不少,然而却没有受到同样的同情。我现在且把《李自成传》上所附见的李信入伙的事迹摘录在下边。
&ot;杞县举人李信者,逆案中尚书李精白子也。尝出粟赈饥民,民德之。日:
&39;李公子活我&39;会绳伎红娘子反,掳信,强委身焉。信逃归。官以为贼,囚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