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近代中国史纲读后感300字 > 第51章(第1页)

第51章(第1页)

第三节 中国境遇的再变

一、战火重燃

上海会议之后,咸丰再三谕知桂良等,使臣驻京等四事,如能转圜,其余可照天津及上海所定各款办理,不准夷船再来天津。桂良等以为欲罢议四事,非口舌能争,必用兵不可。用兵宜先操必胜之权,而以时势来看,应待时而动。咸丰则有意先发制人。及知额尔金已实行入江,重行申明,不能再听前往,不准使臣驻京,如至天津,驻军即先开炮。认定英船入江是勾结叛逆,使臣驻京是心怀叵测。一八五九年一月,又命桂良等,将四事另立专条,津约在沪互换,以何佳清代两广总督黄宗汉为钦差大臣,虽系由额尔金不满黄在粤出示招勇,亦是准备在上海换约。额尔金回国之前,再知照桂良,新任公使不日可到,进京换约,&ot;如以礼相待,按约进行&ot;,即在他处择地居住,以后有事进京。咸丰勉强同意,人数限定十名,不得携带军械,到京后,不得坐轿摆队,换约后即行离去,与额尔金所说,基本原则无大出入,不同的是&ot;不得坐轿摆队&ot;与&ot;依礼相待&ot;的解释,双方似可获致协议。其终于不免决裂之故,不全是清廷缺乏诚意,新任英使卜鲁斯的傲慢轻率,实为主因。

卜鲁斯于去年携天津条约回国。一八五九年二月,英政府给他的指示是必须进京,停留久暂不拘。三月的训令,则坚持在北京设立使馆,随带充分军队,有权通过白河。卜鲁斯路过锡兰与额尔金相遇,得知英国炮舰已向上海集结,作为新公使的护卫。四月下旬,行抵香港,续知大沽已经设防,认为必须武力对付。法国公使仍为布尔布隆,美国改为华若翰(johnward),于五月经香港来上海。六月初,卜鲁斯、布尔布隆续至,上海已有英兵船二十只。卜鲁斯到后第二天,接桂良照会,劝勿径赴天津,请允行商议。中国并非不允在京换约,惟须让他回京有准备的时间。卜鲁斯拒与相晤,责桂良推辞耽延,条约各款毫不可减,如中国自隳和约,惟中国是问。法国亦决用枪炮迫中国将条约全部实施。桂良遂赶返北京,以便应付。

自一八五八年八月起,大沽一带的营垒炮台重行修建,由僧格林沁主持,于十一月完成,以防英、法兵舰再行闯入。沿墙修盖土窖,密布炮门炮眼,堤外开挖壕沟,竖置木栅。附近的北塘等地,亦设炮位,增加兵额。一八五九年三月,北京知英、法使仍将北来,命僧严防海口,&ot;勿令片帆驶入,谋定后战&ot;,如英船胆敢开炮,即可观衅而动,慑以兵威,系应战而非求战。同一天,又谕桂良,在规定条件之下,允入京换约。及闻英、法船与使臣已自上海北来,命桂良星夜回京,另谕僧格林沁与直隶总督恒福,知照英、法兵船勿径入大沽,使臣可由北塘上岸,候派人护送进京,当依礼相待,天津、北京均已为预备官舍。凡此足可证明清廷绝非要战,一切已依英、法要求,不同之点,仅是要他们自大沽的北塘行走,不可通过大沽。参与决策的大臣为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瑞华、尚书肃顺、军机大臣彭蕴章等。

六月十七日,英海军提督何伯(jashope)率舰抵大沽口外,发现海口为木筏所阻,要求于三日内开放,俾公使通过,前往天津。第二天,英舰直迫炮台,破坏工事。二十日,恒福派员通知,请暂候数日,以待前来商议。何伯声称本日必进河内,栏河木筏铁戗若不撤去,即自行拔除。是日英、法使到达,卜鲁斯命何伯武力扫清海口障碍物。二十二日,北京再谕恒福开导英、法,将兵船移泊北塘口外,以待桂良到京。翌日,恒福照会卜鲁斯,请自北塘上岸,再去北京。此三日内,英人不断窥伺大沽炮台,&ot;营墙不露一人,各炮门俱有炮帘遮挡,门昼不见旗帜,夜间不闻更声&ot;。因而不知虚实。僧格林沁并不欲决裂,催桂良兼程北来,并将北塘驻军后撤,以示让英、法使由该处进口诚意。

卜鲁斯定要通过大沾,不走北塘。六月二十四日,何伯发出最后通牒。二十五日上午十时,英舰十三艘,官兵一千二百人,开始进攻炮台,陆战队蜂拥上岸。下午二时,守军枪炮连环齐发,战至夜晚,英舰五只沉没,六只重伤,二只被俘,死伤五百余人,何伯腿部受伤。是役僧格林沁亲自督战,直隶提督史荣椿以下三十二人战殁。经此惨败,卜鲁斯、布尔布隆及残余舰队只得南去上海。

决裂的直接原因,是英舰强行通过白河,前往天津。白河是中国的内河,天津并非条约口岸,英舰绝无此权。卜鲁斯、何伯蔑视中国的一切,复以为夺取大沽为轻而易举之事,不料竟受到挫败,中国设防并非存心挑衅,事先再三劝说,不可擅自闯入,卜鲁斯不理。一位外交使者,率同大批炮舰,侵入他国内河,已是难以令人容忍之事,何况又首先开炮。

清廷有过去年大沽之役的教训,复为内乱所困,自无意再挑起兵端,只是不满意天津条约而已。前方主帅僧格林沁于英舰开始行动之后,虽痛恨其骄悖,初仍隐忍,直待英军扑攻炮台,始行还击。捷报至京,咸丰一面命恒福与英使接触,如有转机,仍允在京换约,并命移驻北塘,会晤美、法二使,试探他们能否斡旋;一面命何桂清在上海设法弭兵息争。僧格林沁主张将决裂经过宣告中外,以示中国期望和好,特遣编修郭嵩焘入京面陈。郭一向认为洋务非战能了,应循理而行,此次所陈,谅必相同,不过循理应为双方的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