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士内讧
域外传入中土的宗教,首推佛教为盛,次即基督教。佛教历百年而始行,又百年而大昌。基督教的景教一派,唐时虽曾流行,但断续无常,元以后中绝逾二百年。自耶稣会士到后,传布的顺利似过于佛教,主要原因为中国在政治、军事方面有需于西方的科学、技艺。但是数百年来狭隘的华夷观念,已根深柢固,卫道之士仍攻诋不已。教士内部的倾轧更是致命的打击。
耶稣会士深知儒家权威之不可凌犯,对佛教则持排斥态度,指所言天地为不经之谈。他们虽推崇孔子的克己,孟子的事天,对于道学或理学,则多有批评,谓理道为虚字,驳天即理之说,指宋儒妄为注释。理学家反诋他们为&ot;太极之乱臣贼子,素王之恶逆渠魁&ot;。正宏奖理学的康熙对于耶稣会士的此种议论,当亦非其所悦。
中国历史上的叛乱,往往与宗教迷信关连,元末白莲教乱尤为著例。耶稣会士来华前后,葡萄牙人入居澳门,西班牙人并灭吕宋,荷兰人寇掠闽、粤。明、清之际已有人说在华教士与澳门诸番通谋,假旁门左道,&ot;窥伺中华,以待风尘之警&ot;,攻击他们&ot;广布邪党,踞澳门为巢穴,接渡海上来往&ot;,&ot;立天主堂于京省要害之地,传妖书以惑天下之人&ot;,内外勾结。康熙初只允在京西人自行其教,不许传布。一六九二年弛禁后,仍有人说教士离乡背井,国君资以巨金,必有大欲。及教士内讧发生,教王直接干预,康熙的态度随之而变。
教士的内讧,一是为了礼仪问题,一是为了教派竞争。利玛窦认为中国所渭天或上帝,同于西教所谓最高主宰耶和华,中国的祭祀孔子、祖先、天地,并非偶像崇拜,当时他的同会教士已有人不以为然。与耶酥会士原有异见的多明我会士(doicans)、方济各会士(franciscans),屡欲来华活动,因耶稣会士及葡萄牙人的阻挠,不甚顺利,遂乘机相诋,谓天与上帝不能与真主并论。祀祖、祭孔俱属迷信。教王对此一争议,态度忽左忽右,使问题不易解决。一六七一及一六七四年,方济各与多明我会士得西班牙人的协助,来者日众,耶稣会士亦将法国的力量引进,双方纵横捭阖。一七00年,闵明我、张诚等特行奏陈,谓祀孔为敬其为人师范,祭祖出爱亲之义,尽孝思之念,所设牌位,不过抒报本追远,如在之意,郊天乃祭天地万物根源主宰,亦即所以事上帝,御赐教堂&ot;敬天&ot;二字匾额,正是此意。康熙完全同意,说是合乎大道,敬天及事君亲、敬师长为天下通义。耶稣会士占了上风,反对派自不甘休。一七0三年,教王格勒门第十一(clentxi)任命了一位素不以耶稣会士为然的颜珰(carosaigrot)为远东主教,次年制订禁约,规定对天地万物之主须称天主,禁用天与上帝及敬天字样,不许祭孔、祭祖,并派一年仅三十四岁的多罗(carosthoasaillarddetournon)为专使,东来执行。一七0五年(康熙四十四年)至京,康熙颇加礼遇。次年,颜珰至,斥中国为无神之地,并涉及康熙,自大的多罗复发布教王禁约。康熙大怒,将颜珰发往黑龙江,多罗押送澳门看管(一七一0年卒),传谕在京西人,&ot;今后如不遵利玛窦的规矩,断不准在中国住&ot;。留住不去的发给印票,安居敷教,不得复回西洋。为使教廷明了一切,派艾若瑟(josephantonioprouana)往罗马传旨,另有与教王接近的两位意大利教士德理格(theodroicperdrs)、马国贤(atteoripa)上书教王,说明中国供牌及敬天两事。罗马久无音信,教王反再将禁约宣布,势在必行。一七一六年,消息传至中国,康熙召见西人,要他们必须遵守利玛窦的规矩。
一七一七年,北京接得教王&ot;奏帖&ot;,仅云即差人复命。康熙再令俄人传信罗马,另以西洋字刊刻,分交来粤西洋人带去,可见他盼望教王答覆之殷。又两年,他对一位自福建来京的教士说:&ot;以后西洋人来信,必先奏闻,毋得隐讳。尔众西洋人内,如仍似前次各出己见,乱寄书信者,即系乱法之人,在中国亦无用处。除会技艺人留用外,其余众西洋人务必逐回。&ot;一七二0年,教王的第二次使节嘉乐(carosdezzabarba)行将抵京,康熙预嘱在京的西洋人,如嘉乐问及行教之事,应公同答以&ot;俱遵利玛窦规矩&ot;,不可各出己见。嘉乐到后,提出二事:一为准其管理在中国传教西人;一为准中国入教之人,俱依教王禁约。康熙答以&ot;教王条约与中国道理大相悖戾,尔天主教在中国行不得,务必禁止。教既不行,在中国传教之西洋人亦属无用。教王条约只可禁止尔西洋人,中国人非尔教王所可禁止&ot;。他在二十九天之内,召见嘉乐六次,详为解说供牌及称天为上帝意义,并说&ot;朕原视中外一家,不分彼此&ot;。不久又派耶稣会士前往罗马,但教廷不许他陈诉。中国一向以敬天法祖为训,教王要一反其道,事关中国立国大本,倘果如此,无异要中国听命于教王,康熙自难认可。
四、西教被禁与西学之衰
康熙所重的是西洋科学技艺,爱屋及乌,所以才听耶稣会士行教。仪礼之争发生,引起了他的反感,屡露禁教之意。一七一六年,他曾说:&ot;海外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ot;南洋诸国之遭芟灭,应是殷鉴,教王之定欲干涉中国内政,提高了他的警惕。到了治尚严明,性复多疑的雍正,尤不容他人越俎,耶稣会士的卷入宫廷政治,更使他憎恨。他和他的兄弟允禟等为争夺大权,各树党羽。管理北京南堂的耶稣会士穆敬远(joannesourao)和允禟接近,宗室中的苏努父子亦与耶稣会士交好,暗助允禟。雍正继位后,一七二三年(雍正元年)将允禟及苏努之子发往西宁,穆敬远随行,他们仍未停止活动,游说陕甘总督年羹尧,并用拉丁字拼音通信。一向为雍正策划的闽浙总督满保请将各省西人除晓通技艺者外,余俱送往澳门安置,改天主堂为公廨,严禁入教。于是天主教被禁,但尚不严厉。第二年,教王班纳十三世(benedict103)的使节以贺祝新君即位为名到京。雍正告以如西洋人遵守中国法令,将照旧施恩。在京的耶稣会士亦恳求宽免逐回。雍正表示:&ot;朕于西洋教法,原无深恶痛绝之处,但念于中国圣道无甚裨益,不过聊从众议耳。若果无害,则异域远人,自应从宽。&ot;不久康熙派往罗马的耶稣会士归来,雍正得知教廷不许他陈诉,自感不怿,再度宣布他对宗教的看法,亦可略见他禁止天主教的原因。他说:&ot;中外所设之教,用之不以其正,而为世道人心之害者,皆异端也。&ot;&ot;自古有不知敬天之人、不敬天之教乎?&ot;&ot;设教之意,未有不以忠君,孝亲为本。&ot;&ot;至末学后人,敷衍支离,而生种种无理谬说,遂成异端。&ot;&ot;西洋精于历法,国家用之,其善不可泯。&ot;&ot;今妄生疑议,以同己为是,异己为非,互相诽讥,几同仇敌。不知人品类不齐,习尚不一,不能强异,亦不能强同,且各有长短,惟存其长,弃其短,则彼此可以相安。&ot;此后,耶稣会士仍继续前来,京师教堂照旧存在,钦天监的西人供职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