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在不寻常的日子里作文500字记叙文 > 第24章(第1页)

第24章(第1页)

香港的新闻媒体很活跃,记者群体良莠不齐&ldo;模仿一下

二战时的罗斯福,搞个类似《炉边闲话》的专栏&rdo;

随着香港回归的一天天迫近,董建华,这位将承天降大任的斯人,更为世人瞩目,新闻媒体对他盯得更紧,同属圈中人的我,自然也希望从赵先生那里得知一些相关的信息。

在距香港回顾尚有90天之际,赵浩生先生越洋打来电话,告知他被&ldo;特首&rdo;董建华和中国政府聘为出席7月1日中、英香港主权交接仪式的特约嘉宾。

5月末,赵先生来到北京。&ldo;不走了,直到7月1日去香港参加交接仪式。&rdo;见面时他如是说。我再度提起董建华的话题,赵浩生先生告诉我,他在董建华当选候任&ldo;特首&rdo;后的几次接触中,董建华曾私下就一些事务向他征询过见解。

&ldo;您给董建华过什么有益的忠告吗?&rdo;

&ldo;我想,关于&lso;特首&rso;职责内的政务,他完全有能力应对裕如,他也有出类拔萃之辈组成的智囊团,无需我置喙。当然,对他我会竭尽绵薄,我近期就在为他在权力交接后的对美访问,作周密精细的设计和筹划。&rdo;说着,他拿出一份印刷精美的、附有图片和表格的日程表。

------------

赵浩生:历史舞台前的特殊看客(18)

------------

在我翻看后,他才接上前面的话题。他告诉我,此前他曾以老新闻从业者的身份,从资讯的视角向董建华进了一言。他说香港的新闻媒体很活跃,记者群体良莠不齐,而董建华现在又被新闻媒体包围,每天见那么多人,讲那么多话,&ldo;说不定哪一天,人家就会把不知道是谁的话、或谁想说的话,塞到你的嘴里,因此要谨慎,要警惕。&rdo;

赵先生说:警惕和谨慎不是缄口不言,而是要精心设计一个讲坛,或直接掌握一条可靠的传播管道,以杜绝谬种流传,以树立良好的媒体形象。

他向董建华讲述了一段往事:&ldo;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总统罗斯福开创了一个《炉边闲话》的专栏,每星期六上午,就时局和民众关注的问题发表见解。他悠闲地坐在白宫办公室的壁炉边,手持他独特的烟袋,身着家常的便服,仿佛坐在听众的家中聊天。他这种对时局和问题直接而完整的叙述,使人无法篡改和断章取义,既能匡正任何流言,又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因而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种做法被他的后来者们效法,一直延续到了今天。&rdo;他建议董建华&ldo;不妨模仿一下二战时的罗斯福,也搞个类似《炉边闲话》的专栏。&rdo;

我想,没有人会比身处资讯业异常发达、活跃的香港,身为首任&ldo;特首&rdo;的董建华,能更敏锐地掂量出赵浩生先生这番话的分量。

赵先生递给我一篇刚写就的文章《辨是非雪国耻》

7月1日,绝不意味着万事大吉

&ldo;不可小觑&lso;唱衰香港&rso;的噪音。&rdo;

在关于《炉边闲话》的交谈后,赵先生和我约定,他将在参加交接仪式后来北京和我见面,叙谈香港之行的见闻和感触。可6月21日,赵先生突然来电话,说他不久前又去了一趟香港,曾与董建华在他未来的办公室内晤谈良久,刚刚返京,问我下午能否到他那里坐作。

赴赵先生住所的途中,我一直思索着他约我前去是要对我讲些什么。前次长谈的内容我一直三缄吾口,因为赵先生不让我写,也许他不愿给人以此标榜的印象;也许他觉得还不到公之于众的时机;也许是因为他新出任美国普泽传播顾问集团公司的主席,便不能再像自由人那般将自己的行止言谈公之于众?

我一走进赵先生的房间,赵先生就递给我一篇他刚写就的文章,标题是《辨是非雪国耻》。他告诉我,文章是积蕴已久又因近期经历见闻的一系列事情有感而发的。他同我讲述了一些情况,包括他在香港未来特首办公室与董建华的晤谈,但依然嘱我不得对外吐露。

接着,他说道:&ldo;随着香港政权交接期限的日益临近,国内一片喜迎之声,其乐也融融。顺利交接固然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在这种时候,我们似乎不该一味沉浸于欢庆。&rdo;

&ldo;的确,对回归一事,有些人感到不甘和不舒服,这是意料之中的。从有人欲将香港这座&lso;经济城市&rso;变为政治角力场,从&lso;唱衰香港&rso;的鼓噪,从四处呼吁外国干预香港事务的香港民主党首领李柱铭辈的奔忙,从英国为编结杯葛临时立法会联合阵线的游说,从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表示不出席临立会就职宣誓……7月1日,绝不意味着万事大吉,除了&lso;喜迎&rso;,的确要以更多的心智应对迎面而来的大量实际课题。&rdo;我接过他的话题。

&ldo;我觉得不可小觑&lso;唱衰香港&rso;的噪音,也不能不对有关香港历史的荒谬评说加以辩白。有一种论调,说香港的繁荣应归功于英国的统治。&rdo;

&ldo;而您的这篇《辨是非雪国耻》,就是与这类论调理论的。&rdo;

&ldo;是的,香港的繁荣,除了地缘和特定的历史因素外,是生活在香港的炎黄子孙自强奋斗的结果;是和背靠大陆的支持分不开的。当然香港还有一个很好的公务员群体,所以董建华希望这些公务员继续留任,中国政府也赞同他的这一举措。如果说英国的统治管理真的那么好,为什么它从日不落帝国,一步步退缩回原有的英伦三岛;它连自己国家衰落的问题都没解决好,还能竭尽心智去繁荣殖民地?这不合逻辑嘛!&rdo;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