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追光者历史背景 > 第190章 医道存世录 仁心仁术的岁月(第2页)

第190章 医道存世录 仁心仁术的岁月(第2页)

这种行为在当时是极为大胆和冒险的,因为社会传统观念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易损伤,解剖更是被视为禁忌。但王清任不顾世俗的偏见和压力,坚持自己的探索。

经过长期的细致观察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王清任对人体的脏腑结构有了全新的认识。他将这些宝贵的发现汇聚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着作《医林改错》。

这一壮举,犹如在中医发展的长河中投入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层层波澜。他的努力为中医解剖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为后世医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王清任的活血化瘀理论更是影响深远。他所创制的血府逐瘀汤等方剂,犹如一把把神奇的钥匙,为中医临床治疗瘀血病症打开了新的大门。这些方剂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其卓越的疗效得到了无数医者和患者的认可。

傅青主(1607年-1684年),山西太原阳曲(今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向阳镇西村)人。杰出的思想家、书法家,更是医术超凡的医者,尤其擅长妇科。

傅青主出身官宦书香之家,家学渊源,少时博闻强记,读书过目成诵。15岁补博士弟子员,后就读于三立书院,受教于山西提学袁继咸,成为袁氏颇为青睐的弟子之一。

袁继咸因为官清廉耿直,得罪权贵魏忠贤之流,被陷于京师狱中。傅青主等人积极奔走营救,最终使袁继咸得以昭雪,傅青主也因此名扬天下。

明朝灭亡后,傅青主悲痛万分,写下“哭国书难着,依亲命苟逃”的诗句。为表示对清廷剃发的反抗,他拜寿阳五峰山道士郭静中为师,出家为道,道号“真山”,从事秘密反清活动20余年。

49岁的傅青主被捕下狱,期间一年有余,几经严讯,却始终不屈,抱必死的决心,绝食9日,经过不懈斗争得以获释。

傅青主决定学医济世。他广泛研读医学典籍,外出游历时还经常向医家和懂医的道士学习,收集药方。

傅青主擅长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等,尤以妇科为最。他曾搬到太原东山脚下的松庄居住,在临床中发现妇女患病就诊存在诸多困难,于是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博采众长,撰写出了妇科专着《傅青主女科》。

他足迹遍布山西等地。在民间传说中,他常常为贫苦百姓免费诊治。四处游历、边走边医。

傅青主还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书法家。晚年成为在野思想文化界的领袖和代表之一。他的民族气节、医学成就和学术思想都为后人所敬仰和传颂。

赵学敏(约1719~1805),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着名医学家。

赵学敏的父亲晚年得二子,长子即赵学敏,次子赵学楷。出于济世利人的目的,赵父让学敏习儒,学楷学医。为了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父亲在养素园中收藏了许多医书,还专门开辟一块土地作为栽药圃,让弟兄俩终年吃住在园中,接受儒学和医学教育。

赵学敏虽被指定学儒,但兴趣集中在医药方面,博览群书,闲暇时,他与弟弟以默写“针灸铜人图”作为游戏。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赵学敏患了眼疾。眼疾刚愈,他便凭借自身体会,写下眼科专着《囊露集》,可惜此书最后没有流传下来。

赵学敏和弟弟一起行医治病,医术高超,一般疾病药到病除,对疑难杂症也往往能收到奇效,成为当地名医。

中年以后,他走出书斋,深入民间学习,向民间草医、药农请教,收集到许多医书上没有记载但医治有效的奇方。

赵学敏收集民间走方医的经验和方法,着成《串雅内编》《串雅外编》,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有关民间走方医的专着,书中记录了走方医常用的多种治病手段,介绍了药物伪品、法制、食品、杂品等情况,揭示了走方医的简便治法和药物炮制、作伪的内幕,为研究走方医提供了第一手材料,也为中医药学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

乾隆三十(1765年),赵学敏又写成《本草纲目拾遗》10卷。辑录《本草纲目》中未收载的药物共716种,不仅纠正了李时珍书中的几十条错误,还为我国中医药学增添了大量的用药新素材,在中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