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徐云倒也没刻意将它们占为己有,毕竟他又不是偷国人。
眼下华夏数算使用较多的,是一种叫做筹码的小工具。
有点类似后世的牙签,长度十几到二十厘米,因此也被称之为算筹。
在计算的时候。
只要把这些牙签摆成不同的样式,便能代表各个数字进行计算。
另外就是有些时候若是没有厕筹,就会用它。。。。。
咳咳。
总而言之。
虽然这种方式比笔算要方面一点,但和阿拉伯数字比起来仍旧有些麻烦。
虽然这玩意儿是古代三哥发明的,但不得不承认,它确实具备肉眼可见的便捷性。
因此经过仔细思量。
徐云最终还是决定先引入阿拉伯数字的概念。
毕竟今后需要的计算量注定不小,有个方便的工具也算是轻松一点,效率能高当然是高点好嘛。
当然了。
虽然贾宪不认识阿拉伯数字和符号,但这并不代表他不明白这些概念:
恰恰相反。
无论是加减乘除还是开平方立方,古代华夏的数学家们早就对此有所研究了。
因此几乎没怎么花时间,贾宪以及一旁的老苏,都很快理解并且接纳了阿拉伯数字。
同时在了解了信件的内容和相关数学概念后,贾宪也算是消了点火,没之前那么暴躁了。
只见他轻咳一声,不动声色的将信件和徐云的纸收好,对徐云道:
“好了,王林,你不惜用这般手段将我这个老头子引到汴京,想必不止是为了介绍阿拉伯数字这么简单吧?”
在古代华夏。
数学圈虽然没有后世的BBS或者贴吧,但在一些比较有地位且有家资的大佬的组织下,地域性的交流还是比较常见的。
甚至在江南地区,还出现了类似数学报的小规模报刊雏形。
这种报刊非常便宜,只要几文钱就能订购,大概一个月印刷一次。
考虑到这个时期的纸张以及运力、印刷成本,这个价钱基本上和赔钱没两样。
总而言之。
徐云若只是想发布自己的成果,只需要通过老苏的关系联系上几位‘编辑’,便可以轻松的将自己的解法公开。
因此很明显。
徐云如此大费周章的将自己‘骗’到汴京,一定有事相求。
徐云对此也没卖关子,只见他稍作沉默,接着朝贾宪拱了拱手,说道:
“此番请桐屿先生前来,确有一要事希望先生能够出手相帮。”
“何事?”
“研究透镜公式。”
贾宪顿时一愣,茫然的眨了眨眼:
“透镜?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