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人仍须,上下而求索……
(681)
南洋。婆罗洲,斯里巴加湾港口。
又一船成品油启航开往广州。另一条等候泊位的油轮进入码头系靠,船上走下一群土头土脑的大陆妹。
这是龙云司令长官的长远打算--为了稳住军心,长期割据一方,他还得给那&ot;铁军&ot;里数万名光棍小伙子们,解决讨老婆的难题。
&ot;新殖民主义更甚于老牌殖民主义的一点是,他们在繁殖人口方面似乎格外卖力……&ot;。这是几年后西方某大新闻媒体对此作出的警惕性评论。
龙云的烦恼来自于内外交错的压力。
&ot;护侨铁军&ot;倒是威震加里曼丹。无论是英国、荷兰还是印尼,一时都无力发动攻势,改变局面。停火善后谈判,在新加坡和香港进行了两轮,对方立场明显松动--从一开始强烈谴责&ot;新殖民主义、沙文主义&ot;、威胁以舰队驱逐龙云势力;到逐渐承认现实,坐下来考虑划分方案。
龙云热情款待了国民政府的王世杰外交部长。
正是这位外长,秉承委座旨意,在谈判中以香港为筹码,巧妙打压了对手中态度最强硬的英国代表欧文爵士。
丘吉尔时代,首相曾与蒋公达成共识--中国出动远征军到巴尔干参战,为英国防范了苏联势力那时很可能的巴尔干扩张;英国则以政治上支持南京政府、军事上扶持中国,建立一支中等规模的海军、并以10年为期归还香港等等,作为中国远征军出兵交换条件。
不料,这些共识没有写成协议条款而正式签约,只是领袖间的承诺与默契。由于双方各取所需,远征军很快就成行了。
中国也迅速得到了&ot;西洋舰队&ot;和当时英国力所能及的军需保障。那一年多,是中英历史上少有的蜜月期。
但随着战争在原子弹爆炸声中嘎然而止,仓促间,丘吉尔首相也在失算的大选中,成为一名在野人士。
新的工党政府不肯承认没有正式协议文本的所谓&ot;领袖默契&ot;。而老蒋当时又由于处心积虑地策划北方的&ot;一箭三雕&ot;,也忘了催促英国首相交接时,对香港地位予以确认。故而造成一桩遗留公案。
南洋护侨事发,双方各执一词:
王世杰外长坚持,婆罗洲是英、荷传统殖民地不假,但战争中日本曾给予过当地&ot;独立&ot;权、以及战后兴起的独立运动成为历史潮流也是真;
而为南洋早期开发作过贡献、眼下却在排华骚乱中身受其害的数百万华侨,迫切需要有一块安身立命、安居乐业之地,更是现实问题。
但各方都明白:最关键、分量最重的砝码,还是龙云这支&ot;护侨铁军&ot;的存在。没有它,就没有人肯坐下来谈判。
(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