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黑土地之狐&ot;的称号,不是白给的。林彪才不会去钻那个圈套。
谁也不知道林彪此时出现在白城的目的。而且也没人注意这个轻车简从、衣着普通、不佩军衔、搞不清来历和职务的中年军官的行踪。
林彪清楚记得,巴顿将军的一个告诫或者心得--那老头不厌其烦地对美国第三集团军将领们吼叫着:&ot;记住!高级指挥官,必须着眼于是在哪里--而不是如何--打败敌人!&ot;
地点。地点。这才是战略的着眼点。
林彪此行主意已定--启动&ot;三节鞭&ot;作战。
他指示江拥辉:细节严格保密,只把要点上报北戴河军委。
两天后,果然收到一大批质问和怀疑。主流词汇是要求他&ot;慎思、明辨&ot;。
林彪默不作声,但各项准备是一个程序不差。
井冈山时期,20几岁的他,就得到过这样的评价:&ot;蔫人主意大&ot;。他在日本人源田实中佐那里,也听到过关于山本五十六坚持珍珠港袭击和中途岛作战方案时的顽固表现。
他想,老小子有骨气。--谁要是不同意,老子就辞职。就这样。
(675)
山东。淄博,华北联军后方司令部。
罗荣桓将军的苦恼来自于他的身体。
时而袭来的晕眩乏力,使他几乎离不开药物和胰岛素针剂。他不明白,才44岁的自己、多年吃糠咽菜的自己,怎么就患上这么个富贵病--糖尿病。千头万绪的当口,自己怎么歇得下来呢。
这几个月实在把他忙坏了。
每月12万人、150个新兵营的征集、训练、装备、输送任务,都被他这个小小司令部超额完成。整军建军、征兵练兵是他多年的长处,能像他这样迅速建起一支高素质新兵队伍的人,党内并不多。
井冈山时期,著名的&ot;支部建在连上&ot;就是毛泽东总结了罗荣桓任党代表的连队相比之下更具战斗力和凝聚力的经验,而后向全军推广的。
民兵
山东是全国第二人口大省,3800万的人力资源给征兵工作带来极大便利。征兵条件和战士待遇也完全不比当年--新兵入伍就能扛枪,穿上拉链式夹克,装备整齐、军服神气;家庭还分得一份生产资料。炮手有火炮操练,并可实弹射击;坦克兵也有实车驾驶,队形编组和越野操演在训练场就可以完成。
负责&ot;传帮带&ot;的老兵都反映:比我们那会儿可强多了!
罗荣桓领导下的山东后方支前工作,组织得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