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ldo;江山留与后人愁&rdo;
此句是出自李清照写于绍兴五年春夏之交的《题八咏楼》诗: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ldo;八咏楼&rdo;原名玄畅楼。南朝齐诗人沈约任东阳(今浙江金华)太守期间,除写有表达&ldo;慕归&rdo;之心的《登玄畅楼诗》外,还写了总题为《八咏》
的八首诗1题于玄畅楼壁,时号绝唱。后人因而将玄畅楼改名为八咏楼。2沈约有志于宰辅之职,而不被朝廷所用,乃求外出,又不见许,遂上书陈情云:&ldo;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rdo;,3后即以&ldo;沈腰&rdo;为愁损腰围的代称。又因沈约所写《八咏》诗,多寓己外补不得已之悲愍意,作为人文景观八咏楼的深层文化积淀,也就具有了浓重的愁绪。
这种愁绪有与表示枪怀故国的&ldo;新亭对位&rdo;同构之处,也是清照&ldo;八咏楼&rdo;之游的原因所在。她既与&ldo;过江人士&rdo;类似,均抱有&ldo;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rdo;4的感慨,又与沈约和&ldo;新亭对泣&rdo;者不同,她的感慨不是为个人得失而发,更没有悲观到作楚囚对位的地步,而是以其雄浑之笔,抒发亟望复国的&ldo;江山之愁&rdo;。正因为传主的思想境界大大高于以往吟唱&ldo;八咏楼&rdo;的诸多&ldo;须眉&rdo;,所以她的《题八咏楼》诗,不仅远胜于被誉为&ldo;绝唱&rdo;的沈约之作,就是令李白折服的崔颖等人的同题之咏,亦黯然失色,兹录作对比:旦登西北楼,楼峻石墉厚。宛生长定口,俯压三江口。排阶衔鸟衡,交疏过牛斗。左右会稽镇,1《晋书&iddot;王导传》。
1这八首诗的题目分别为:《登台望秋月》、《会圃临春风》、《岁暮愍衰草》、《霜来悲落桐》、《夕行闻夜鹤》、《晨征听晓鸿》、《解佩去朝市》、《被褐守山东》。
2据考玄杨楼始名八咏楼,时在盛唐而非北宋。
3沈约《与徐勉书》。
4《晋书&iddot;王导传》。
出入具区薮。越岩森其前,浙江漫其后。此地实东阳,由来山水乡。隐侯1有遗咏,落简尚余芳。具物昔未改,斯人今已亡。粤余汞藩左,束发事文场。怅不见夫子,神期遥相望。
‐‐崔融《登东阳沈隐侯八咏楼》
梁日东阳守,为楼望越中。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江静闻山狖,川长数塞鸿。登临白云晚,留恨此遗风。
‐‐崔颢《题沈隐侯八咏楼》
明月双溪水,清风八咏楼。昔年为客处,今日送君游。
‐‐严维《送人入金华》
应该说这三首诗各有特点,有的颇有气势,有的堪称清词丽句。清照作为后来者,从她的诗中可以看出,其对崔、严之诗是有所化用和借取的,但却真正做到了去粗取精,精益求精,遂使其诗一字值千金,一句抵百句。首句&ldo;千古风流八咏楼&rdo;,可谓写尽斯楼之风流倜傥,虽无&ldo;危峰带北阜,高顶出南岑。中有凌风榭,回望川之阴&rdo;1的平实写真之笔,却以轻灵潇洒、气势豪迈见长。次句&ldo;江山留与后人愁&rdo;紧承前句,意谓象八咏楼这样千古风流的东南名胜,留给后人的不但不再是逸兴壮采,甚至也不只是被称为&ldo;隐侯&rdo;的沈约式的个人忧愁,而是为大好河山可能落人敌手生发出来的家国之愁。对于这种&ldo;愁&rdo;,清照在其诗文中曾多次抒发过。事实证明,她的这种&ldo;江山之愁&rdo;不是多余的。因为&ldo;金人连年以深秋弓劲马肥入寇,薄暑乃归。远至湖、湘、二浙,兵戎扰攘,所在未尚有乐土也&rdo;2。具体说来,继汴京沦陷北宋灭亡之后,南宋朝廷的驻跸之地建康、杭州等地,也先后一度失守。曾几何时,金兵直逼四明,高宗只得从海路逃遁。如今作为行在的临安,又一次受到金、齐合兵进犯的严重威胁。眼下敌人虽撤回原地,如果不对其采取断然措施,打过淮河去,收复北方失地,而是一味用土地、玉帛、金钱奴颜卑膝去安抚敌人,那么性如虎狼的&ldo;夷虏&rdo;,永远不会善罢甘休,南宋的大好河山便没有安全保障。这就是清照赋予&ldo;江山留与后人愁&rdo;一句的深层意蕴,也是一种既宛转又深逐的爱国情怀。在她之后,辛弃疾笔下的&ldo;遥岑远目,献愁供恨&rdo;3,是词人登上建康赏心亭极目眺望远山而产生的愁恨,与清照由揽观八咏楼所引发的&ldo;江山之愁&rdo;,几无二致。我们的可钦又可叹的传主就是这么一个人,她虽然无权过问朝政国事,但她对家国命运的关注,就其内衷而言,与宗泽、李纲、韩世忠、岳飞,以及后来的辛弃疾、刘辰翁等爱国将相,可以说是息息相通的。所以辛弃疾《稼轩词》对于易安的效仿,不局限于她的词,还包括她的诗、赋1,至于刘辰翁每诵清照元宵词《永遇乐》
&ldo;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rdo;,那就更是因为受到清照爱国情怀的感染,而与其共鸣或异时相感的缘故。
1隐侯:指沈约,谥隐。
1沈约《登玄畅楼诗》。
2庄绰《鸡肋编》卷中。
3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1《稼轩词》中有涉于马的篇目,多有受清照《打马赋》影响的痕迹。
今存清照律诗只有一首,其他不但都是古诗,有的甚至很象今天的散文诗,可见她的写作工夫主要不是在如何讲究起承转合和属对工稳等形式技巧方面。奇怪的是她的这首《题八咏楼诗》,本来是不需要对仗的绝句,而其第三、四句&ldo;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rdo;,倒成了再工稳不过的对句。原来它是与前人律诗中的对句有关:&ldo;满堂花醉三千客,一&ldo;剑霜寒十四州&rdo;2。清照取其&ldo;三千&rdo;、&ldo;十四&rdo;入己诗,不仅是为了增加诗的整饬美,主要是以&ldo;三千里&rdo;之遥和&ldo;十四州&rdo;之广,概言婺州(今浙江金华,八咏楼的所在地)地位之重要。当然,&ldo;气压江城十四州&rdo;之句的出处,又不能不追溯到&ldo;壮压西川十四州&rdo;3之句。然而,同样的数字,当它们被嵌入薛、贯之诗时,并不起眼儿,清照略加改造,比如将薛诗中的&ldo;壮压&rdo;,改为&ldo;气压&rdo;,其势比带&ldo;壮&rdo;字的薛诗更加壮阔。诚然,这里不是说,在作品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文字技巧。上述二诗之所以能够引起清照的兴趣,主要当是因为薛诗对&ldo;边事&rdo;的关注和贯诗中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气骨。婺州兰溪人贯休是晚唐时期的诗僧。在钱镠称吴越王时,他投诗相贺。钱镠意欲称帝,要贯休改&ldo;十四州&rdo;为&ldo;四十州&rdo;,才能接见他。贯休则以&ldo;州亦难添,诗亦难改,余孤云野鹤,何天不可飞&rdo;作答,旋裹衣钵拂袖而去。后来,贯休受到王建的礼遇,前蜀时被尊为&ldo;禅月大师&rdo;。不必把清照诗中的&ldo;三千里&rdo;和&ldo;十四州&rdo;加以坐实,而把它看成对于贯诗的借取,当更符合传主原意。因为她一直反对不爱惜国土,随意割地、献币给金人的屈辱做法1。贯休宁可背乡离井远走蜀川,也不肯轻易把&ldo;十四州&rdo;改为&ldo;四十州&rdo;。他这样做,并不一定是出于对土地的爱惜,主要当是对其创作的珍重,但李清照对这类诗句的借取,则是为了讥讽不惜土地的南宋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