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ot;北进&ot;&ot;南进&ot;战略的选择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走上了一条扩张道路。明治天皇维新诏书就声称:&ot;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ot;日本在1895年甲午战争中打败了中国清政府、在1905年日俄战争中打败了世界陆上强国俄国后,奠定了在东亚的霸主地位。日本又以此为,要称雄整个亚洲太平洋地区。
1927年,日本完成了大陆政策,认为&ot;欲征服中国,必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征服中国&ot;。这一政策表明,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已把中国作为其整个扩张战略的重要步骤。在这个战略指导下,1931年,日本制造了&ot;九一八事变&ot;,侵入了中国东北;1937年,日本制造了&ot;七七事变&ot;,发动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
对中国战争初期的胜利,使得日本认为,由它主导的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时代已经到来。用日本人自己的话来说:&ot;我们不再只是简单消极地应对世界局势的变化,而是要自己主动地指导世界的变化,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世界新秩序。&ot;
日本人说的这个新秩序,是针对英美等国在中国建立的旧秩序而言的。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国家,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都有自己的利益。日本扩大对中国的战争,势必造成与其他西方大国的利益冲突。同时,中国北部还有一个苏联。
这样,日本就面临了一个战略选择!
第二部分第11节:偷袭珍珠港事件--永远不解的疑云(2)
当时,日本有两个战略选择。一个是北进战略,即将苏联作为主要假想敌,向北进攻西伯利亚;一个是南进战略,即以美国、英国为主要假想敌,向南进攻南洋群岛。陆军是南进战略派,主张巩固和扩大在中国的侵略利益,向南进攻南洋群岛,与美英开战;而海军是北进战略派,主张以中国为根据地,向北进攻西伯利亚,与苏联开战。
究竟采取哪一种战略,关系到使用日本军事力量的重点放在什么方向的问题。日本两派争得非常厉害。1936年8月7日,日本最高决策层决定采取&ot;南北并进&ot;战略。根据这个方案,陆军军备以实施北进战略为目标,准备同苏联作战;海军军备以实施南进战略为目标,准备同美国作战。
这个战略是个折衷方案。尽管是南北并进,但是,北进战略仍然强势。日本并没有动摇北进的企图。
当时,日本陆海军还是在争。然而,到了1940年,日本却最终选择了南进战略。促使日本放弃北进战略而选定南进战略的原因有这样几个:
一个是德国因素。德国与日本是同盟国家,然而,这个同盟只是政治同盟关系,双方没有签定军事同盟条约。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日本陆海军对此认识严重分歧,海军担心与德国签订条约后会导致日本卷入欧洲的战争,为德国火中取栗。海军大臣米内光政与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是反对与德国结盟的主要代表人物;而陆军则主张与德国结盟。国内争得厉害,定不下来,但是负责谈判的日本驻德国大使大岛浩和驻意大利大使白鸟敏夫,却是坚决签订条约派。他俩敢明目张胆,在没有得到国内指示的情况下,超越权限独断专行,竟然答应了德国与意大利的要求。这个事件成为外交史上的奇闻。
然而,对于日本最意料不到的事情还在后面。日本与德国签约是为了针对苏联,以尽快结束在中国的战争。可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1939年8月23日,德国与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德国与苏联签约的事一直瞒着日本。因而当消息传来,便在东京炸了庙。日本人就像打开信箱却猛地碰上一群黄蜂出来一样,被螫得直叫。没有办法,日本只得放弃对苏联的进攻企图,转向南进。
二是苏联因素。1939年8月,日本在诺门坎挑起了与苏联的战争事端(苏联把这个事件称之为&ot;哈拉欣河事件&ot;)。诺门坎位于中国内蒙古与蒙古交界地区,隔哈拉欣河与蒙古相望。1939年8月12日,日本关东军第23师师长小松原道太郎中将,向驻守在这一带的苏军第57特别军发起攻击。后来,日本关东军第6集团军也投入了作战。
斯大林接到报告后,敏锐地觉察到日本的意图是在试探苏军的实力,为其日后进攻苏联做准备。他认为,必须坚决粉碎日军的进攻,否则后患无穷。于是,他决定派朱可夫指挥苏军与日军作战。斯大林给予朱可夫只有一句话: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击溃入侵的日军,但行动不超过蒙古人民共和国边界!
8月20日5时45分,朱可夫指挥苏蒙联军向正面日军发起强大的反攻。150架轰炸机、几百门火炮向日军前沿阵地、纵深内炮兵阵地、部队集结地域,实施猛烈的轰炸和炮击。睡梦中的日军非死即伤,侥幸活命者也被眼前这一切惊呆了。一个名叫小谷的日军上士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炮弹遮天盖地般地落在我们的前前后后,真可怕!观察哨想尽一切办法找寻敌人的炮兵阵地,但都失败了。因为敌人的轰炸机在轰炸,歼击机在扫射。敌人全线获胜!
当航空兵火力和炮兵火力达到目的后,朱可夫下令全线实施进攻。日军狼狈溃逃。
在朱可夫卓越的指挥下,日军遭到歼灭性的打击,伤亡和被俘了61000人,损失了660架飞机,最后,被迫向苏联求和。9月16日,苏联与日本根据达成的停战协定,结束了诺门坎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