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曹氏出去后,姐妹两个又相视一笑,湘兰纳闷的问道:“小美,你出这个点子的时候就想到会真有人来高价买转桌吗?”问完之后,又觉得自己是不是想太多了,妹妹的这个法子应该只是想找个借口不让那帮人来闹事而已吧?自己这是不是有点盲目夸大妹妹了,再怎么是秀才的女儿也不至于突然之间就这么神了吧?
小美似乎也看出了湘兰的所想,于是接口道:“我之前确实没想到真有人来定,不过现在想想却也想明白了。”
“这话怎么说?”湘兰好奇的问道。
小美笑了笑,说:“姐姐应该知道物以稀为贵吧?我觉得差不多就是这个道理,小饭馆当然买不起,但大饭馆的话,我想百八十两银子根本不算什么,第一家用这桌子,饭菜肯定也不便宜,人不都好奇么,有钱人家的公子哥儿知道哪里有新鲜玩意当然会竞相前去,老板何愁挣不回那桌子钱,你说是不是?”
湘兰恍然大悟,“哦!我明白了,这样那家饭店肯定还能顺带更红火了?”
小美笑着点头,“嗯!姐姐果然聪慧,我只顾着算账,到没想到咱们这转桌还能有这宣传作用了。”心里却在赞叹,不错,原来这个姐姐还有几分广告意识呢,真是难得。
“妹妹竟取笑我,看我不收拾你!”湘兰说着便作势扑上上要挠小美痒痒。
姐妹俩正笑闹着,大曹氏又匆匆进来了,小美赶紧叫喊着:“姨母救命啊!”
大曹氏见俩孩子正闹着,赶紧喊住湘兰,“哎哟,快别闹你妹妹,身子还没好呢!”
两人这才打住。
大曹氏强忍着激动,问小美:“小美呀,有人出一千两银子,要定咱们十套桌椅,你看行不?”说着还紧张使劲咽了咽口水,仿佛还不确认这事是真的。
小美当时也很惊讶,湘兰却被一千两银子给吓得叫了一声,见两人都看向她,于是又赶紧捂住嘴巴,可那瞪得老大眼睛依旧暴露了她内心的惊涛骇浪。
小美很快收住思绪,对大曹氏说:“姨母,这是好事啊,比咱们预想中还要挣得多啊,咱们的预计是从第二套桌椅开始就慢慢减价的呀,这还有什么不同意的?难道他们还有什么别的要求?”
大曹氏点头道:“对!他们要求咱们两个月内部能给别的店做桌子,我想着,咱们不是一天能做出一张桌子么,这两个月可不是耽误了功夫了,咱们自己的店什么时候才能开业啊?”
小美想了想,大曹氏的担心不无道理,只是她考虑是自己店铺的开业问题,而小美主要是觉得影响了转桌的高价销售了。
试想,两个月里不给别的店定做,那么两个月后,转桌的新鲜劲也差不多了,那家先使用转桌的店铺倒是能赚个满钵,自己这再想卖高价却是错失了机会。
不过转念一想,原本就没打算转桌能卖高价,这会本就是意外之财,自己竟还在这里纠结上了,果然人的贪念真是可怕。
想明白这一点,小美便对大曹氏说:“姨母可以答应他们,不过也得要他们保证这两个月得帮咱们打发再来定桌子的人,咱们到时候就对外说桌子定给他们家了,谁要是再要定,咱们铺子是一概不管的,直接打发人找他们铺子去商量。要是能答应这点,咱们的桌子就定给他们了。”
小美提这个要求主要也是因为自己一家孤儿寡母,毫无根基在这里做买卖,随便一个有钱有势的人都能压死这家,小美家根本得罪不起当地人。
但这个卖主不一样,没点实力、魄力的,不会这么快就甩出一千两来买十套桌椅的。而这种敢当出头鸟的人多少还是有点来头的,所以小美很快觉得借着这家势来给自家挡挡不必要的麻烦。
大曹氏没有小美想得那么远,但至少也被这几日那些上门吵吵着要桌子的人闹烦了,能解决这麻烦大曹氏自然是了不得的应下了。只觉得小美真是贴心,知道自己受累就这么放在心上,在和人谈买卖的时候都不忘帮自己解决这些麻烦。
对方在听到大曹氏这边提出的要求后,立马回去报告主子,很快对方便同意了这笔买卖。大曹氏带着石伯送过来的四个小厮和对方一起去银庄把对方的一千两银票换成了一张五百两,四张一百两,还有一箱子一百两现银,高高兴兴的回了家。
李氏自听到这个事就一直激动不已,又不敢去铺子那边打听,好像觉得自己要是去看了,这事肯定就真不了。煮了饭后连菜都忘记炒了,在厨房里进进出出来回走着等消息。
见到银子后高兴的直掉泪,真没想到自己的儿子竟然这么能干,一出手就挣了一千两银子,一千两啊!多少人一辈子都挣不来的,自己活了半辈子了一百两都还没见过,儿子竟然给挣了一千两。
带着银子回来的大曹氏见李氏这模样,连忙拉住李氏的手,把胸前藏着的银票递到李氏手里,“快别哭了,还孩子多能干,一下子挣这么多呢!”
李氏哆嗦着手接过银票,抹了把眼泪,“可惜他爹没等到这天呀!”
说完后又将银票递回给大曹氏,“这次多亏了小美,要不我们家湘楠也不会有今天了,弟妹把这银票给小美攒着吧,我家湘楠攒点媳妇本,有口饭吃就行了。”
大曹氏推了回去,“这里外里都是你的孩子和我妹子的孩子挣的钱,要说啊,你们去商量吧,我也不和你们客气,这箱子现银,我就先收起来了,用来安排咱们一大家里日常开销,你们谁也别说我没和你们商量就动了这银子。”
“瞧弟妹说的,这个家一直都是你在当的,我只是给大家伙做做饭罢了。只是买卖方面咱们这些大人还是不如小美那孩子!要不咱们一起去看看小美还有什么安排?这座买卖花钱的地方也多着呢!”李氏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