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研究]《战犯改造所见闻》作者:沈醉【完结】
说明:
本书为沈醉1981年香港探亲访友时,应老友陆铿之约而为他主办的《百姓》半月刊撰写。沈醉1960年被特赦,经历了10年的战犯改造生活。战犯管理所,尤其是北京功德林的战犯管理处,并非一般反革命分子所能呆的,可以说没达到一定级别的反革命分子压根儿进不来,可说是将军林立、司令遍地。失去自由,远离家人的日子虽苦,沈醉于其中也颇能苦中作乐,书中所载大抵两事,一则曰民国旧事‐‐因这管理处里条件得天独厚,这些个将军、司令当年都是时代大舞台上的风云人物,闲时互诉玄宗旧事,也算是口述历史的一种,因是亲历,说起来自然别有一番滋味;二则是狱中见闻,其中颇有几则趣闻,自然,也少不了辛酸滋味。
沈醉自述写书缘由
这本书是1981年我去香港探亲访友时,应老友陆铿之约而为他主办的《百姓》半月刊撰写,专供港、澳、台地区及海外读者阅读。当时,我在香港只准备写几篇应付一下,不少老朋友知道了,向我提出一些写作意见。有较多的人认为,应利用这个机会,好好暴露一下被中共俘虏的国民党高级军政人员,在监狱所受的苦难折磨和非人待遇。我听后便笑着指指自己说:&ldo;请各位仔细看看我,像受过什么折磨和非人待遇的人吗?&rdo;一句话惹得他们都笑了。当然我还作了不少具体说明,以我已快到古稀之年的人,比他们都健康、敏捷,用生动的事实来反驳了他们。也有些人说:&ldo;长年被囚禁在高墙之内的人,除每日愁眉苦脸作楚囚对泣之外,还有什么可写?&rdo;我回答很简单:&ldo;如果我写出的东西,不能让你们发笑而是使你们看后为我们而难受时,我便从此不再写东西,以示惩罚如何?&rdo;他们异口同声回答:&ldo;说话要算数,我们等着看你的大作。&rdo;还有人问:&ldo;你不先请示就写东西,不怕受处罚,还是准备不再回去了?&rdo;&ldo;我写东西有充分自由,这是祖国宪法给我的权利,请不必为我担心。&rdo;我回答说。这些人还是不相信。所以我写好一篇,就请他们看过后,即送《百姓》半月刊社筹备处,有时还请他们代我送交陆铿。
有两位老友曾好心劝我:&ldo;你可写的东西那么多,为什么要写这些乏味的东西呢?&rdo;当时我很诚恳地把我写这些东西的想法告诉了他们。我认为,我写这些东西不但不会使人读之乏味,而且还会边读边笑。首先是集中上百名的国民党高级党政军人员和特务分子于一起,长达十年以上。这是中国历史上没有过的事,该有多少可写的东西啊!其次,集中这么多中年以上的老人,都能在失去自由、完全改变他们过去的生活环境后,还能活得这么健康、这么充满信心和希望、这么珍惜自己的后半生,这也是历史上没有过的。第三,这些人过去都是自命不凡,有的是上百万或几十万几万军队的统帅,有的是一个省和一个方面的负责人,有的是掌握生杀大权的特务头头,只经过十年或十多年的改造,思想上就能起这么大的变化,而且能经受各种考验而不动摇,这也是不可想像的吧!第四,这些过去都是积极反共的专家、打手,只经过这么短期的教育改造,便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都成了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社会的人,这不能不说是奇而又奇的吧!
陆铿对我的启发和鼓励,也是起了主要的作用。他说:你长期和这些人生活在一起还不觉得,我到了香港,也到过台湾和日本、美国等地后才感到,这些人不但过去在国内享有盛名,今天在港、澳、台和海外的中年以上的中国人,迄今还有不少人没有忘记他们,其中有几位还是全球的知名人物。这些人是中国一代的统治阶层。将来写中国历史时,不少人还会被写上一笔。特别是在台湾和海外,他们都有不少亲友,现在还在关心他们,希望了解他们被俘后的真实情况。你有责任和义务来报道他们,因为这些人中不少都已届古稀以上的高龄,愿写这些内情的人不会太多。你们年轻点的不写出来,难道让后人去胡猜瞎写吗?这些话的确打动了我,所以我不再推辞而答应继续写下去。
我当时的想法,写这些东西,应当有一个目的,就是如何把党的宽大政策和改造政策,通过许多具体生动的事例来说明,以有利于祖国早日得到统一。所以我在写这些东西时,学了港台人写东西的轻松笔调,在笑谈中来暗示出党的政策,所以我边写边看别人的东西,也随时向陆铿等老友去请教,我在香港虽只一个月,却写出不少。因为我有早起早睡的习惯,而我早上5点起床,有些人还刚刚入睡,得10点后才开始活动。我每天几乎有五小时左右来写,我原打算写完十来篇就算完成任务,回北京后便不再写了。完全出我意料,《百姓》半月刊于1982年2月1日第17期开始连载本文后,很受读者欢迎,特别是台湾一些高层军政人员更是每期必读。陆铿眼看我留下的稿快要用完,便一直催我再写些寄去。香港几位过去劝我不要写的人也来信鼓励我多写,所以我在北京又写了些寄去。1983年,陆铿去台湾见了那位最高领导,他也说:&ldo;见闻写得很有趣&rdo;。《百姓》半月刊主编胡菊人先生也说:&ldo;我每次校读&lso;见闻&rso;时,都感受到很大兴趣。本来是一种&lso;不自由&rso;、&lso;劳动改造&rso;、&lso;思想检查&rso;、&lso;等同囚犯&rso;,并随时有拉出去枪毙的恐惧心情之下的见闻,应该是很&lso;痛苦&rso;的事情,然而作者笔下给人的感觉却是一种&lso;苦中有乐&rso;的兴味,一种身在局中而心在局外的&lso;静观&rso;而得来的&lso;逸趣&rso;。&rdo;我对这种过奖之词,深感惭愧,我只觉得人的苦乐观各有看法不同。有些事既可看成&ldo;苦不堪言&rdo;,也可看成&ldo;机会难得、乐趣无穷&rdo;。这可能是由于我过去的生活经历的关系。我过去遇过不少惊险万分的事,常常化险为夷,所以对许多事便养成听其自然,从不去自寻苦恼。有一种随遇而安得过且过的思想在支配我,因而对什么都满不在乎,就这样混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