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是国家十分重要的领域,清朝历代都很看重科举的公正性。科举主考官历来都是饱学鸿儒,和珅并非通过科举途径发迹的,因此一时之间,难以插手这个领域。和珅首先做了不少文化工作,先后主持过《四库全书》、《皇清开国方略》等许多官书的编纂,当过国史馆总裁等高级职位。为控制科举准备了充足的功课。和珅自从控制科举后,有些读书人一辈子的前途被和珅耽误了,对和珅可谓恨之入骨。
和珅先后担任教习庶吉士、经筵讲官等官职,通过这些职务,和珅便可以控制官吏的选拔,方便安置自己的亲友、党羽,打击对自己不利的政敌,还大肆收受贿赂,财源广进。甚至连考试发榜的排名,也可以仅凭和珅个人的意愿,随意调整。
吴省兰、吴省钦兄弟曾经做过和珅的老师,虽然学识渊博,但总是屡试不中。后来,二人通过和珅帮忙,终于顺利通过考试,一步步踏上升迁之路。这二人自从得了和珅的好处,对和珅可谓是言听计从、忠心耿耿。所以,和珅也有心提携他们。有些和珅不方便直接控制的事情,就委派他们兄弟二人去做,和珅既能从中得到实惠,还可以避人耳目。
有一年,和珅推荐吴省钦出任直隶府学政,主持乡试。吴省钦一到地方就公开舞弊,甚至明码标价地收受贿赂。一时之间,搞得乌烟瘴气。吴省钦收到的好处,自然不敢私自瞒下,大部分都孝敬了和珅。
这次乡试吴省钦公开舞弊,动静太大,引起了诸多贫寒考生的不满。他们本希望寒窗苦读十几载,能够通过考试博取功名,不想却因为没有银子而名落孙山,因此对和珅与吴省钦非常痛恨。有一名胆大的考生知道内幕后,又气又愤,在考场门前贴了对子,讥讽吴省钦。上联是&ldo;少目焉能识文定&rdo;;下联是&ldo;欠金安可望功名&rdo;,横批是&ldo;口天欺天&rdo;。这是一副拆字联,上联的&ldo;少目&rdo;恰是个&ldo;省&rdo;字,下联的&ldo;欠金&rdo;恰是个&ldo;钦&rdo;,横批中的&ldo;口&rdo;、&ldo;天&rdo;二字则是一个&ldo;吴&rdo;。巧妙地将吴省钦的名字嵌入其中,暗中讽刺吴省钦不识学问,主考官只认银子不认人。吴省钦得知后十分惊恐,急忙调派了几名官差把守,严禁考生私自张贴任何对联、条幅。
和珅在全国的眼线众多,不久就知道了这件事。他把吴省钦狠狠地教训了一顿:&ldo;银子不是不能收,但你这也太明目张胆了。直隶学政本来就是个肥差,何必要一次吃饱?要是被别人看出破绽,事情闹大了,对谁都不好。&rdo;这可是和珅几十年的贪污受贿秘诀,是和珅在长期的做官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不由吴省钦不服。
和珅控制科举的事情举不胜举,手段也层出不穷。福州有位著名的进士,名叫郑光策,他的一生颇有些传奇色彩,曾经因为反对和珅,而受到了和珅的打击报复。
郑光策,初名天策,字宪光,一字琼河,又号苏年。他是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少年时父亲离世,家境贫寒,与弟弟郑天衢相依为命,努力读书,互为师友,在当地很有名气,有&ldo;二雄&rdo;之称。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郑光策考中举人,第二年考中进士,候选做官,此后郑光策仍然日夜攻读诗书,从未懈怠。他在乾隆的一次南巡中给乾隆写文章,得到了乾隆的赏识,命其在浙江会试。
和珅当时是户部侍郎兼军机大臣,跟随乾隆一起南巡,乾隆就命令他监试这次考试。交卷时,和珅看到乾隆帝的御座下面有个踏脚用的小脚几,就故意坐在上面收取试卷。这样一来,下面的考生交卷时,就不好站着交卷了。因为和珅离乾隆很近,所以只好跪着呈上试卷,看起来就好像给和珅下跪一样。
郑光策当时已是进士,自然心高气傲。他见和珅借皇帝抬高自己,趁机侮辱读书人,于是与同乡福建名士林乔荫等人约定,交卷时只拱手行礼而不下跪,交了考卷就愤愤地退下。和珅见郑光策驳了自己的面子,对他怀恨在心。于是在阅卷时,故意将所有福建人的考卷藏起来,根本就不阅卷,结果福建无一人考取。
郑光策知道只要和珅一日在朝中为官,他就永无出头之日,于是回到福州老家,刻苦钻研诗书文章,除了熟读圣贤书,还积极研究对现实有用的书,成了有名的政治改革家。可以说,和珅的蛮横无理成就了一个历史名人。
郑光策后来还对平定台湾林爽文起义发挥了积极作用。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台湾林爽文起义,郑光策向福建的将军府呈上平叛林爽文的《十二议》。当时的大将福康安读了郑光策的意见之后,全部采纳并获得最终的胜利。福建巡抚徐嗣曾在台湾善后,临走前,郑光策又呈上《台湾善后事宜书》的八议:议定章程、议散义勇、议增兵额、议兴屯田、议缓城工、议严盗课、议设官庄、议举吏职。福康安、徐嗣曾觉得他是个奇才,邀请郑光策一起到台湾。郑光策以母亲年老为由,推辞不去。
郑光策虽然由于和珅的打压而仕途不顺,但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
和珅不仅通过操纵考试进行内幕交易,以致耽误读书人的前途,他甚至能够随意调整考试的名次。
乾隆五十二年(1787)的春闱会试中,有一位姓沈的读书人考取了前十名。和珅担任主考,看到这位考生文采不凡,必是将来的栋梁之才,于是就想拉拢他。不料姓沈的考生性子耿直,厌恶和珅的为官之道,不屑与和珅结交。况且自己已经进入前十名,参加殿试应该没有问题,和珅此时提出与自己结交,其意不言自明,他心中更是不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