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英伯爵夫人隔空在香港·苏富比早春拍卖专场上拍走一件中国国风品牌包袋的消息很快流传到了坊间。
因为没有施加推力,流传的消息模糊不清,只知道溢价了四五倍,于是好事者都开始去打探品牌名称了。
信息零零散散逐渐被拼凑。
然后,网上冒出来第一个舆论态度——怀疑。
“真的是中国品牌?”
“真的是带英伯爵夫人拍走的,价值133万港币?”
“真的有传出来的那么邪乎?不会是搞什么张冠李戴吧?”
“我反正是不相信中国能做出奢侈品品牌,创造奢侈品品牌的土壤根本没有,没有历史沉淀,最终也不过仅仅只是价高而奢,不伦不类的下场!”
“虽然不全部认同,但本土品牌很难踏入奢品行列,因为‘崇洋媚外’、‘外国月亮圆’、‘舶来品永远最好’这种潜在意识灌输时间太久太久了!要扭转意识很难!!”
网上刮起的风很快被肖文他们留意到了。
这种‘怀疑’并未让肖文他们苦恼,反而颇觉欣慰。
有自然发生的讨论,就会产生热度。
热度,会带来曝光。
曝光,会让【风】品牌走入大众视野。
这一套流程,搞出来多家网红店的沈静宜很熟悉,她很有耐心的提供着自己的建议,包括意见。
没有全盘采用网红店的模式。
更没有着急用铺天盖地的舆论声势来催化。
耐心的等待发酵。
两天后的晚上,带英那位伯爵夫人背上了【风】品牌缔造的艺术品,出席了伦敦街头的贵妇晚宴。
无论是因为这个贵妇其配偶那在带英算高贵的身份,还是因为包袋本身宛如艺术品般的夺目,恭维声如潮水汹涌。
当晚,带英的一些在线媒体平台简略提到了这件事情。
次日一早,带英一共有两份报纸用了少量版面空间提到了这件事情,分别是每日邮报、金融时报。
前者是带英销量最好的小报,偏娱乐性质,编辑路线其中一条是女性路线。
后者是在全世界多地同时出版、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带英大报。
两份报刊的报道侧重点并不相同。
每日邮报的侧重点放在了【风】·开山之作的艺术性、精致性、优雅性、女人味等维度上,主要表达的是包袋与伯爵夫人相得益彰。
金融时报的侧重点主要放在了【风】品牌上,笔者认为立足于中国,富含中国元素的奢侈品品牌一定会出现,而其中走出第一步的【风】品牌已经具备金融价值。
这次的消息传播范围相当广泛,信息清晰度也十分可观。
在好事者和有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相关消息登上了微博等社交平台热度榜单前列。
#苏绣艺术走向时尚的一小步
#【风】
#伦敦街头的中国式优雅
数不清的讨论蜂拥而至,那些持有怀疑态度的讨论瞬间消失,网友们以一种奇特的与有荣焉姿态参与话题。
“真正有意境的国风品牌!不!它就是国风!我看到了中国式优雅的未来!!!”
“惊艳!惊艳!还是踏马的惊艳!”
“好喜欢这种璀璨的中华文明被全世界追捧的感觉,奢侈品?我们才是祖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