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帝国的终结观后感 > 第50章(第1页)

第50章(第1页)

但这又怎么样呢?这只能说明王朝的末日很快就要来到了。因为帝国制度没有也不可能提供一种新的框架,来容纳这种发达的城市经济,更不用说培育和扶植了。何况这些工商业制造销售的,也主要是一些&ot;y侈之物&ot;,除了满足少数富贵人家的穷奢极欲,也实在谈不上对社会有什么贡献。因此这只是一种&ot;病态繁荣&ot;。它既不能孕育和产生资本主义的萌芽(请参看顾准先生的有关论述),也不能使帝国制度变得完善,反倒只能加速王朝的灭亡。也因此,当一个新的王朝取代旧的王朝时,它一定会将这&ot;病态繁荣&ot;一并消灭,重新回到&ot;重农抑商&ot;的轨道上来。当然,等着它的,又将是下一轮的&ot;病态繁荣&ot;,以及下一轮的&ot;改朝换代&ot;。

除此以外,帝国还能有什么别的出路呢?

第六章共和之路一歌未竟,东方白

靠着改朝换代(王朝更替)和不断输血(外族入侵),帝国制度风雨兼程走到了20世纪初,并在这时结果了自己。这是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因为帝国并没有从内部产生颠覆它的力量,它也不认为自己的路已经走完。按照过去的经验,它完全可以通过自身修复的功能来延续生命,却被一下断送了前程,正所谓&ot;歌未竟,东方白&ot;。

的确,清原本是不该亡的。

在中华帝国史上诸王朝中,清的疆域最大,人口最多。汉时的西域,唐时的吐蕃,内外蒙古和台湾,全都被它纳入版图,远远超过自秦开始,汉、唐、宋、明因之的&ot;传统疆域&ot;。清的人口也超过历朝历代。据统计,秦代人口不过两千万,汉最多六千万,晋一千六百多万,唐四五千万,北宋四千六百万,元末五千余万,明末六千余万,清的人口则至少上亿。所谓&ot;四万万五千万同胞&ot;,当有不少是大清帝国留给中华民国的&ot;人力资源&ot;或&ot;人口遗产&ot;。

清的军事力量也很强大(仅次于元)。大清帝国与列强战争的失利,常常使人们误以为它不堪一击。其实,在传统战争范围内,它是战果辉煌的。我们不妨将其与暴秦、强汉和盛唐作一个比较。秦的军事力量是很强的。秦始皇&ot;南取百粤之地,以为桂林、象郡&ot;;&ot;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ot;(贾谊《过秦论》)。结果怎么样呢?&ot;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ot;(杜牧《阿房宫赋》)汉的军事力量也是很强的。汉武帝好大喜功,穷兵黩武,铁马金戈,所向披靡。&ot;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ot;在汉帝国那里不是理想,而是现实。结果怎么样呢?一个黄巾起义,就使它焦头烂额;一个董卓之乱,就让它命若游丝。然而大清帝国即便在遭受重创、国势衰微之际,仍尚能平定新疆,收复伊犁,镇压太平天国。至于前期平三藩、收台湾、对付教门会党,更是攻无不克。清王朝并不是&ot;纸老虎&ot;。

唐与清比较也相形见细。唐征高丽,屡征屡败,清则人关前即收服朝鲜。唐征突厥,断断续续,清则人关前即收服漠南蒙古诸部,入关后屡次讨伐准噶尔,皆获大胜,蒙古族几乎全部成为大清臣民。唐征西域,胜败无常,清出兵必胜,平定回疆,将其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唐征吐蕃,负多胜少,清六次用兵,五次大获全胜,终其一代,藏不敢叛。一个王朝的军事力量,其用途无非两端,一是安内,二是攘外。无论哪一项,清都不逊于历朝。即便在与列强的战争中屡战屡败,也没有像宋、明那样至于亡国。

疆域广阔,人口众多,武力强大,并不等于这个王朝就一定强盛,更不等于其统治者就一定能坐稳江山。元之疆域既广,人口亦多,武力更强,却不过百年而亡。相反,同为&ot;异族&ot;入主中原,清的寿命就长得多。而且,清帝逊位以后,尚能享尊号宫室不变,结局并不太坏。事实上,大清王朝的国运十分长久,即便从1644年入关算起,也有267年,仅次于汉(426年)、唐(289年)、宋(319年)、明(276年)。但汉有新莽,实为两代;唐有武周,实为腰斩;宋则后来只有半壁江山,北宋不过167年。而如果从1616年建国算起,清之国祚则还要超过明,竟长达295年之久。这样算下来,清竟要排在第一。长治久安的秘密不在兵强马壮,更不在地大物博,而在政治清明。在同为集权政治或专制制度的前提下,清代的状况至少不能说是最坏的。相反,清之所谓&ot;康雍乾盛世&ot;,持续134年,远远超过汉的&ot;文景之治&ot;(50年),隋的&ot;开皇之治&ot;(24年),唐的&ot;贞观之治&ot;(23年),宋的&ot;太祖太宗之治&ot;(30年),明的&ot;仁宣之治&ot;(11年)。当然,诸朝还有其他&ot;治世&ot;,但断断续续,远不如清之&ot;治世&ot;连续三朝,一贯到底。

事实上,有清一代,无宦官之乱,无外戚之祸,无荒y昏戾之君,无帝后被废被杀,应该算是&ot;安定团结&ot;。清代统治者(包括皇帝和摄政人物)也大多勤政。除&ot;三节两寿&ot;(春节、端午、中秋,皇帝、太后寿辰),几乎日日办公,而且&ot;当日事当日毕&ot;。每天披阅奏折数十上百件,不过寻常之事。清帝国制度相当完善,办事效率和保密程度也比较高。从中央到地方,体系严密,结构完整,号令畅通。因此虽然祸乱不断,却从未动摇国本,引起分裂,最后终能以和平方式,将政权完整交出。清之政治,并非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糜烂。

民生和民族也基本不成问题。所谓&ot;基本不成问题&ot;,是说其民生状态和民族关系都不是最坏的,至少没有坏到官逼民反的程度。实际上清代统治者生活尚属节俭,皇室年开支不过三万两,远远低于明的年开支一百六十一万两。他们对民生问题相当重视,政策也算宽松。自康熙年间实行&ot;摊丁入亩&ot;后,即宣布&ot;永不加赋&ot;,以致康熙至道光二百一十余年间,民生富足,百姓多能维持小康。晚清时虽遭太平天国破坏,民族经济仍有不俗的表现。1895至1913年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速度竟高达年均百分之十五,这岂是崩溃的迹象?当然,集权统治下广大平民的生活还是艰难困苦的。但这是历代王朝之通病,非清朝而独然。何况,清末民生再苦,也还没有像秦末、汉末、隋末、唐末、明末那样天灾与人祸并行,灾变与民变并举,饿殍piǎo遍地,饥民满国,处处揭竿而起。清王朝,不是因民生问题灭亡的。

民族问题亦然。历朝历代都有民族问题,但清的情况相对较好。汉、唐征伐不断,结果两败俱伤,只好和亲了事;宋、明放任自流,结果无力还手,终于国破家亡。元的情况最坏,公然实行种族歧视和种族灭绝政策,结果是自己也被灭了。只有清,刚柔相济,软硬兼施,化敌为友,以少胜多,成功地创造了汉满蒙回藏&ot;五族共和&ot;的局面。蒙古是其亲戚(蒙满贵族长期通婚),汉人是其子民(康熙以后实行&ot;满汉一体&ot;的政策),西藏是其臣属(达赖和班禅均由其册封),新疆是其辖地(后更正式设省)。曾经让许多王朝都要头疼的&ot;蛮夷&ot;和&ot;外敌&ot;,连同也曾被视作&ot;蛮夷&ot;和&ot;外敌&ot;的清朝统治者自己,统统变成了&ot;中国人&ot;和&ot;自己人&ot;。这真是何等了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