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这种优势可以通过消灭敌人的军队来达到,也可以通过第4条中所列举的其他条件来达到。
130.因此,在破坏行动中,在情况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是一种很自然的作法。
131.现在,较大部队的战斗总是分成几个具有或多或少的独立性的部分战斗(第23条),因此,如果我们想利用在破坏行动中所得到的利益,那么这些部分战斗就必须常常包括一个破坏行动和一个决战行动。
132.这样巧妙而有效地运用白刃战,主要可以获得挫伤敌人的勇气、破坏敌人的队形和夺占敌人的地区等利益。
133.这样作甚至可以使敌人的物质力量受到的破坏大大增加,因为只有通过白刃战才能俘虏敌人。
因此,如果我方的炮火已经使敌人的一个步兵营受到沉重的打击,如果我们用刺刀冲锋已把这个营从它的有利阵地上驱逐出去,并且派两三个骑兵连去追击逃跑的敌人,那么,人们就会懂得,这个部分战斗的胜利是怎样为整体战斗的胜利赢得了各种重大的利益。当然,这要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获胜的部队不致因此而陷入困境,因为,如果我们的步兵营和骑兵连这时落入优势敌军的手中,那么这种部分战斗的决战就是不合时宜的。
134.利用这种部分战斗的胜利是由属下指挥官决定的,因此,如果一个军团所属的师长、旅长、团长、营长、炮兵连长等等都是有经验的军官,那么,他们就能利用这种胜利为军团造成巨大优势。
135.这样,双方统帅都力求在破坏行动中就赢得对进行决战有利的条件,或者至少借此为决战作好准备。
136.在这里,所有条件中最重要的条件始终是缴获火炮和占领地区。
137.如果敌人正在防守一个坚固的阵地,那么占领地区的重要性就增加了。
138.这样,双方的破坏行动,特别是进攻者的破坏行动就已经是在小心翼翼地向着目标前进了。
139.由于在火力战中军队数量不起决定性作用(第89条),所以,人们自然就力求用尽量少的兵力进行火力战。
140.由于火力战在破坏行动中占主要地位,所以,人们又力求在破坏行动中最大限度地节约兵力。
141.由于在白刃战中军队的数量非常重要,所以,在破坏行动中,各个部分战斗的决战常常必须使用优势的兵力。
142.但是,一般说来,节约兵力这一原则在这里也应该起主要作用,因此,通常只有那些不使用很大优势的兵力就自然能进行的决战才是合适的。
143.不合时宜地追求决战的后果是:(1)如果按照节约兵力的原则进行决战,就会陷入优势敌军的包围。
(2)或者,如果使用了足够的兵力,就会过早地消耗自己的兵力。
144.进行决战是否适时,在整个破坏行动中常常会反复出现这个问题,甚至破坏行动临近结束而要进行主力决战时,也会出现这个问题。
145.破坏行动有在个别地点转为决战行动的自然倾向,因为破坏行动过程中所得到的利益只有通过已成必要的决战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146.破坏行动中使用的手段越有效,物质上或精神上的优势越大,整体的这种倾向就越大。
147.但是,如果在破坏行动中取得的成果很小或者仅是消极的,或者敌人占有优势,那么,个别地点出现这种倾向将极为少见和非常微弱,就整体来说,这种倾向就根本不存在了。
148.对于部分和整体来说,这种自然的倾向都可能导致不适时的决战,但是,它决不因此就是坏事,它是破坏行动完全必需的特性,因为没有这种倾向很多事情就办不到。
149.各个部分的指挥官和整体的统帅必须判断现有的时机对进行决战是否有利,也就是说判断这个时机会不会引起敌人的还击,因而导致消极的结果。
150.就决战的准备来说,或者更确切地说,就一次战斗本身的准备来说,战斗指挥的任务就是部署一个火力战,从广义来说,就是部署一次破坏行动,使破坏行动持续一个相应长的时间,也就是说,当人们认为破坏行动已经充分发挥了作用时才进行决战。
151.但是,这种判断不是根据钟表,也就是说不是从单纯的时间关系中得出来的,而是从已经发生的情况中,从已经获得的优势的标志中得出来的。
152.如果破坏行动已经取得好的成果,从而自然地转入决战,那么对于指挥官来说,更重要的就是要判断在何时何地让破坏行动转入决战。
153.如果在破坏行动中转入决战的倾向很弱,那么,这就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一个相当可靠的标志。
154.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指挥官和统帅大多不会发起决战,而是接受决战。
155.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要发起决战,那么,进行这一决战一定是为了执行严格的命令,指挥官在发布命令的同时必须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一切手段来鼓舞土气,影响部下。
决战行动
156.决战是能促使双方中的一方统帅定下退却决心的行动。
157.我们在第4条中已经列举了退却的原因。这些原因可以是逐渐形成的,小的不利在破坏行动中一个个地积累起来,因而统帅没有经过真正重大的事件也会定下退却的决心。在这种场合,专门的决战行动就不会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