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恩事件冲击了东晋的根基,但这个日薄西山的朝廷并没有彻底倒下,还要等桓玄再来一次篡位,才会让它变得更加残破。桓玄是东晋名臣桓温的儿子,桓温晚年的时候野心勃勃,颇有代晋自立的野心,虽然至死也未能实现心愿,但桓玄后来却因此受到朝廷的猜疑,一直郁郁不得志。许多宗亲朝臣经常有意无意地对他提起桓温当年的野心,其中琅琊王司马道子的讽刺尤其让桓玄感到惶恐。后来司马道子成了控制朝政的权臣,桓玄也在荆州培植起了自己的势力,由于对朝廷多年来的排挤和闲置感到不满,也为了满足父亲当年未竟的愿望,桓玄制造了一场叛乱,攻入京城建康,诛杀司马元显和司马道子,自己掌握了朝政大权。
笑祖俭德宋史纪:宋主骏大修宫室,土木披锦绣。坏高祖所居阴室,起玉烛殿,与群臣观之:床头有土障,壁上挂葛灯笼,麻蝇拂。袁以盛称高祖俭德。宋主曰:田舍翁得此,已为过矣。
桓玄之所以能够顺利进军,刘牢之的投降起到了很大作用。虽然他是北府兵的将领,但毕竟不是世家大族出身,因此许多年来经历了不少冷落与嘲讽。他手握重兵,却又无所适从,不知道怎样才能建立起自己的势力,一心只想着依附一个能够重视他的强大后台,才能巩固自己的地位。在这种想法的左右下,他先是被司马元显收买,倒戈攻打与自己共事的王恭,后来又背叛司马元显,转而投降桓玄。但桓玄进了建康以后,刘牢之却发现他想要夺自己的兵权,又打算起兵反对。可是为时已晚,这种朝秦暮楚的行为已经彻底毁了刘牢之的前程,他得不到将士们的支持,没多久就在败逃的路上自杀身亡。
桓玄的目标并不仅限于掌握朝政,他更大的愿望是代晋自立。为了这个目标,他需要更多的人才为自己所用,于是战功赫赫的刘裕就进入了他的视线。刘裕比刘牢之清醒得多,他早就提醒过刘牢之不要频繁改换门庭,但后者却没有听从,直到即将身败名裂时,才后悔当初没有听从劝告。而对于刘裕来说,刘牢之的教训也给了他警示,让他必须更小心地对待每一个人生选择。
桓玄的从兄桓谦曾经私下里向刘裕打听他对桓玄代晋的态度,这时的刘裕已经看出桓玄没有前途,正打算找一个时机起兵。但为了避免打草惊蛇,他还是故意把桓玄大大夸赞了一番,说他代晋自立是天意所归,民意所向,让桓谦听了非常满意。到了十二月间,已经登上帝位的桓玄见到刘裕,对他大加优宠,常召他一同出游集会,但这些只是增加了刘裕对他的反感。虽然桓玄身边有人觉得刘裕恐怕不会久居人下,劝桓玄尽早除掉他,但桓玄对自己的军事才能很没有信心,还想要让刘裕帮他平定了关陇地区以后再作打算,只能继续拉拢刘裕。
桓玄所缺乏的不仅仅是军事才能,他的政治才能和治国经验也很一般。刚到建康的时候,他罢黜奸佞之臣,提拔有才能的贤人,还曾让厌倦了战乱的东晋士民们为之振奋,但没多久他就显露出志大才疏的真面目来,频繁游猎,大兴土木,朝令夕改,以致政治混乱,结党营私者层出不穷。再加上他有意冷落朝廷,有意降低皇室待遇,甚至让皇帝挨饿受冻,更让人们大失所望。这时又恰好赶上三吴地区爆发饥荒,许多地方人烟绝迹,朝廷内外人心惶惶,怨声载道,一片末世来临的惨淡景象。
公元404年二月,刘裕觉得时机到了,就与刘牢之的外甥何无忌等人共同起兵反对桓玄。自从刘牢之死后,许多人都把刘裕当成了最有希望的政治新星,他因此受到了广泛的支持。现在刘裕又拿出和孙恩作战时的劲头,每次都披甲执兵冲在最前面,一路冲锋陷阵,战无不胜,桓玄的军队在他的冲击下土崩瓦解,桓玄也于当年五月间在逃亡的路上被杀。
建立权威
赶走了桓玄之后,刘裕的威望越来越高。东晋朝廷也当他是救世主,尚书王嘏带领百官奉迎他的车驾,当年曾经替他还过赌债的司徒王谧等人推举他领扬州,他却觉得权力还不够大,假意推辞,于是这职位就节节上升,一直到了&ldo;使持节、都督扬、徐、兖、豫、青、冀、幽、并八州诸军事、领军将军、徐州刺史&rdo;才接受。但没过多久他又做出谦让姿态,执意说官职太高了不敢担当,最后连皇帝都亲自到他家里做工作,他才领下一大堆头衔。
刘裕发达了,关于他的一些龙蛇附翼的传说也渐渐多起来。最有名的一个故事,是说他小时候在外面砍柴,射伤了一条几丈长的大蛇。第二天再去老地方,却看到几个青衣童子在那里捣药。问起原因时,那几个小孩子回答说自己的大王被刘寄奴射伤了,又说刘寄奴是真命天子,他们的大王也不能报复他。寄奴正是刘裕的小名,有意思的是,这些传说的情节和风格与刘邦当年斩白蛇的传说很相似。在刘裕的面前,通往帝位的路也越来越短了。
经过一番动荡后,东晋朝廷名存实亡,作乱的桓氏家族已经覆灭,王、谢等家族元气大伤,门阀世家的时代实际上已经结束。但想要趁乱世捞一把好处的并不只有刘裕,孙恩的妹夫卢循也是一个。卢循和孙恩一样,也是次等士族家的子弟,他容貌清秀,气雅神闲,颇有名士之风。但在小时候,曾经有个名叫惠远的僧人却对他说:
&ldo;你虽然长相文静,但心里却藏着不轨之志,对不对?&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