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决心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即:&ldo;美国在作出一切牺牲,而苏联却安坐一旁,怂恿它的盟国北越进行新的捣乱&rdo;。尼克松要想一个妙法使苏领导人相信,帮助美国体面地撤出印度支那是符合苏联自身利益的。越南问题可以成为&ldo;连环套&rdo;理论的第一个重大考验。这个理论后来成了尼克松对外政策的基石。
在尼克松宣誓就职前几个星期,基辛格就开始为越南问题进行工作了。
1968年12月中旬,基辛格受聘后才几天,就拜访了他的老友亨利&iddot;罗恩。罗恩是前国防部助理部长,当时任兰德公司总经理。基辛格问兰德公司能不能编写一份关于越南问题选择方案的机密的全面分析材料?罗恩接受了这项任务,并派丹尼尔&iddot;埃尔斯伯格主持。埃尔斯伯格编成了一份无所不包的各种选择方案清单‐‐从全面战争一直到全面撤军。
1969年1月初,基辛格又找了埃尔斯伯格来纽约接受另一项任务,原来尼克松总统要求政府各部门,对越南战争的政治和军事各方面的问题进行一次研究,基辛格请埃尔斯伯格帮助拟出一份调查表,准备发下去征求各有关部门的&ldo;独立意见&rdo;。1月21日,总统尼克松在他的国家安全委员会首次会议上审核了这个调查表。
调查表中共有28个问题,定名为《国安研一号备忘录》(即第一号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叫基辛格分发有关部门。
尼克松政府在越南问题上所采取的第一个步骤是,改变巴黎美国谈判代表团的阵容和职权。任命亨利&iddot;卡伯特&iddot;洛奇和曾在艾森豪威尔政府里任职的纽约律师劳伦斯&iddot;沃尔什取代民主党的艾夫里尔&iddot;哈里曼和赛勒斯&iddot;万斯。由基辛格拟就并经尼克松审批发给代表团的指示,基本上就是那个&ldo;双轨&rdo;方针。即将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的问题分开解决,而作为军事问题的第一步,提出美国和北越军队&ldo;共同撤出&rdo;南越。当时负责东南立助理国务卿威廉&iddot;邦迪,看到这一电文后叫嚷说:&ldo;这一下非把东南亚条约组织搞垮不可!&rdo;原来,在名义上,美国是在东南亚条约组织的赞助下到越南去作战的。基辛格干脆把国务院的抗议置之不理,这是他多次故意冷落国务院的第一回。
尼克松和基辛格在越南问题上采取的第二步,着眼于苏联这个东南亚&ldo;和平的关键&rdo;。3月4日,尼克松在记者招待会上说:&ldo;大家知道,巴黎和谈能开得成,苏联是帮了忙的。我还可以说,根据国务卿和我同苏联大使谈话的情况,我现在相信,苏联同许多别的国家一样……也担心越南战争扩大化……他们认识到,如果战争长期延续下去,升级的可能性就会增加。&rdo;接着他就谈到了关键问题。他说:&ldo;我相信,苏联是愿意利用它的影响来恰当地帮助结束战争的。至于它可以做些什么,那只有它自己才能回答,而且也许只能私下回答而不能公开回答。&rdo;
在这一复杂的情势中,基辛格与国家安全委员会工作人员的计划,是切断河内外部的物资供应来源。他们认为:&ldo;由于莫斯科向越南提供了大份额的战争物资,因此改变河内谈判立场的恰当方法,便是宣称美国与苏联问缓和的存在。&rdo;这一进程始于1969年2月,通过基辛格与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的试探,开通了白宫与克里姆林宫之间磋商的&ldo;幕后途径&rdo;。由于多勃雷宁在古巴导弹危机前不久就在华盛顿工作,因此,他是外交使团的团长。
尼克松政府一开始工作,多勃雷宁就充当了向克里姆林宫传递信息的使者。他告诉克里姆林宫,美国不想让两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分歧妨碍继续进行战略武器对话。基辛格认为,作为谨慎的使者,这位苏联大使看来是位最佳人选。在明确谈判的主要地点设在华盛顿而不是在莫斯科,或某个中立地点后,白宫就能够更直接地控制谈判的内容。这一点对基辛格和国家安全委员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因此可能比国务院官员更多地接近总统。不过,由于国家安全委员会人数甚少,它不能与苏联进行一个全面的和长远的对话。就是在国家安全委员会鼎盛时期,其人数也不到的人,而且只有5人是从事美苏关系和核武器控制研究的专家。
尼克松和基辛格的第三步更为重要。正当洛奇在巴黎提出&ldo;外国军队&rdo;从南越&ldo;共同撤出&rdo;的新方案时,决定提出一个单方面把美军撤出越南的计划。尼克松叫基辛格向他的最高幕僚们提出解决越南问题的5种方案。这些方案从极端鹰派的立场到比较鸽派的立场都有。
基辛格对5种方案逐一作了说明:
第一,总统可以决定全力争取&ldo;军事胜利&rdo;。这意味着,依靠猛烈轰炸和封锁北越港口以摧毁北越,同时对莫斯科和北京发出不许干涉的强硬警告。
第二,总统可以把美国的军事行动大部分限制在南越,集中力量击败那里的共产党的抵抗。这个方案仍然包括空袭从北越通过老挝进到南越的渗入路线。
第三,总统可以把美军逐步撤出南越,同时逐步加强西贡政权,让南越军队把局面顶下来。
第四,总统可以加速撤退美军,大力依靠南越当局扩军,并迫使西贡朝着在巴黎取得政治妥协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