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护可汗虽不如麴文泰那样对佛教无比虔诚,却也十分开明,对博学的玄奘也是给与了高级别的接待。
然而生性豪爽的叶护可汗对于玄奘取经之行却有着自己的看法。两人见面后,叶护可汗随即坦言:&ldo;法师的志愿我十分钦佩。只是天竺气候炎热,看你这细皮嫩肉的白净模样,到了那里只怕会被晒化掉。天竺人我见过,长得又黑又瘦,毫无气派。那种地方,能有什么东西值得你不辞万里前去?&rdo;
人各有志,对于叶护可汗的话,玄奘不好加以辩驳,只得把自己前往天竺求取真经的想法和决心又阐述了一遍。
虽然想法不一致,但叶护可汗还是非常尊重玄奘的意愿,盛情款待几日后便派人护送他们启程。
终于,在翻过兴都库什山脉后,玄奘一行进入了北印度。
第三十一章天竺扬名
当时的印度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分裂为若干小国,信仰也多种多样,有佛教、婆罗门教以及许多五花八门的其他宗教。好在这些本土宗教都还没有进化到&ldo;原教旨主义&rdo;这一阶段,彼此之间包容共存,不像今天非要斗个你死我活,分个高下不可,所以这一时期的印度文化颇有些像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身处异国他乡,语言沟通是第一要务。于是玄奘除了四处遇塔扫塔,逢寺拜佛和学习经典外,还在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一带)停留了两年,向当地的法师学习声明学(天竺的文字文典)和因名学(天竺的逻辑推理)。
然而,佛教可不是单纯的烧香拜佛这么简单。自释迦牟尼去世以后,佛教教义经过不断地发展和阐发,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教派。总体而言,这些教派又可分为大乘和小乘两派。
这两种教派的区别,就算我现在立刻得道,成了高僧,再写上一年也很难完全讲清楚。好在咱们不是上佛学院,在下就大大地现世一回,稍微讲一下下。
首先从对&ldo;佛&rdo;的认识上来看,小乘派认为世上只有一个佛,即如来,其他人则可以通过自己的不断宗教修练,抛却红尘,达到阿罗汉果,即可以断尽烦恼,超脱轮回,只是不能成佛;大乘派则认为整个世界有无数佛存在,释迦牟尼只是其中之一,人们可以通过修行,达到佛果,成为&ldo;菩萨&rdo;(&ldo;菩萨&rdo;一词指具有大觉心的众生,也即是说,有了&ldo;大觉心&rdo;的人乃至生物,就有了佛果,都可叫做&ldo;菩萨&rdo;)。
其次,关于修行的内容方面,小乘派主张抛却一切烦恼欲望,了生死,去贪爱,以一种出世的态度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解脱;而大乘派则认为佛法讲究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以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达到一种既善其身,又兼济天下的状态,是一种入世的态度。
第三,从教义阐述的世界观来说,小乘派认为只存在佛法中的&ldo;我&rdo;,即法我,而没有作为人的&ldo;我&rdo;;大乘派则认为两者都不存在,都是虚空,整个宇宙便是依据各种认识而存在的,没有了认识也就没有了一切。
玄奘本因中土佛经说法不一才萌生了取经的想法,加上沿途又经历诸多苦难之事,早已把惩恶扬善,济世安民作为自己的终生理想。就冲这一点,主张普度众生的大乘佛教对他就更具吸引力。
因为迦湿弥罗国所存的佛经大多为小乘教派,所以誓求真理的他决定继续一路向南,前往释迦牟尼得道之地‐‐恒河边上的摩揭提国。
玄奘和同伴们一边走,一边向沿途遇到的僧侣和其他博学之人学习各种经典,平日里还经常在集市上为当地的百姓讲经。由于学识渊博,阐述严密,他的讲经深得人们的喜爱,逐渐开始在各地积累起了一定的名声。
《西游记》中唐僧取经路遇八十难,到了天竺之后仍是吃了不少的苦头,又是被逼入赘又是被当做强盗关进大牢。而真实生活中,玄奘面对的劫难也不在少数。他发现,在这片佛光普照的国土上依然有各种不法分子的存在,而且和大唐式强盗不同,全都是要钱又要命的主儿。
玄奘遭遇的最惊险的经历是在一次渡河的时候:一群强盗乘小舟靠近,并强迫所有人弃船上岸。在将这群俘虏洗劫一空之后,他们蓦然发现玄奘相貌端正,是个帅哥,不由顿生邪念。
大家不要误会,这群强盗并没有男风之好,相中玄奘完全是因为他们信奉的某教派要求每年向天神进贡一个帅哥。强盗头子当场拍板:今年就是他了!
得知自己即将面临的悲惨命运后,玄奘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恐惧和紧张,他只是以一种非常平和的态度向强盗们解释:&ldo;贫僧这付臭皮囊,能够被诸位相中,用做祭祀天神的贡品,实乃过誉。然而不是贫僧吝惜自己的性命,实在是因为贫僧此来专为礼佛求法,现在誓愿未了而遭杀戮,恐怕对于祭祀不利,易招天谴。望各位三思!&rdo;
玄奘的同伴们也纷纷上前恳求,甚至有人提出愿意代替玄奘。人多难免聒噪,强盗头子很是心烦,于是大手一挥:&ldo;少废话!就数这和尚长得最标致,他不当祭品谁当?你们几个,哼哼,也不去河边照照。就这模样,哪路神仙要你?!&rdo;
主意既定,开始行动:强盗们在河边的小树林里清理出一块空地,像模像样地搭了一座祭坛,并派两人把玄奘架上祭坛。一切准备就绪,仪式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