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贞观二年,魏征时任秘书监,以&ldo;参知政事&rdo;的身份担任实质上的宰相。
唐太宗的结发妻子长孙皇后听说一位姓郑的官员家有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儿,长得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而且才华横溢,吟诗作画、女红刺绣无一不精,整个京城内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能与之相媲美的,便主动请求丈夫李世民,把这个美人召进宫来,一同侍奉皇上。(……实在是贤妻啊!不但全无妒忌之心,还积极为丈夫寻找高等级的二奶。虽说这也是皇后的工作内容之一,但是相比之下,房玄龄的夫人可就差距忒大了!)
正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李世民一听说世上还有如此完美无暇的女子,也是两眼放光,心火难耐。更何况这可是大老婆主动提议的,不存在争风吃醋、后院起火的风险,简直太为自己着想了。于是便急吼吼地命人拟下圣旨,要将这位难得的美人召进宫来,纳为妃嫔。
这事儿可以说是皆大欢喜的美事:李世民新得美女,长孙皇后对丈夫的体贴得到落实,郑家一跃成为皇亲国戚,郑家小美女更是身价百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一切看起来都很美。而大臣们知道皇帝将纳新宠,更是欢欣鼓舞,毕竟领导心情好说起话来也轻松、方便许多嘛!
唯独一个人不高兴。这个人便是魏征。
要说这魏征还真是相当具有做特务的天赋,这家伙官居宰相,国家大事才是你应每天琢磨的事儿,实在闲了种种花养养狗啊猫啊的都行。可他倒好,不知怎么的居然给他打听到郑美女已经许配给一户姓陆的人家做儿媳妇。于是他立刻进宫求见皇上。
魏征见了唐太宗,继续劈头盖脸:&ldo;陛下坐拥天下,是各位皇子、公主的父亲,也是天下百姓的父亲。对待子女、百姓,要忧其所忧,乐其所乐。陛下身居华丽皇宫,雕栏玉砌,要想着天下百姓都能居者有其屋;吃着四方进贡来的山珍海味,要想着百姓无饥寒之患;后宫嫔妃满院,佳丽三千,要想着百姓有无家室之欢。&rdo;
&ldo;爱卿言之有理,朕深受其教。&rdo;这话已经成为唐太宗对魏征的条件反射了,不管他说什么,先顶一句这个再说。
&ldo;……不过,今日爱卿进言,难道……朕又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对吗?&rdo;魏征说话之时,太宗已经在脑子里积极进行搜索,可是直想得脑袋瓜子发麻,也还是想不出又有哪件事情触动了这个家伙敏感的神经,只好主动发问了。
&ldo;正是!郑氏之女早已许配陆家。而陛下未详加查问,便要把已许配之人纳为自己的妃子。这难道就是陛下为百姓父母的道理吗?&rdo;
&ldo;嗯?!竟有这事?朕只是听闻郑氏之女美貌而贤淑,且尚未出阁……绝无强抢百姓之妻的意思。既然这样,那朕这就下令收回成命。&rdo;
消息一经传出,大家都很吃惊。不过相关各方很快便清醒了过来,并迅速做出反应:朝臣们认为所谓&ldo;郑女已嫁&rdo;之说,纯属子虚乌有,皇上并无责任和过错,因此原先的诏令应继续有效;当事人之一的陆家也随即上疏,声明与郑家以前虽有金钱往来,但纯属双方的经济行为,绝不是定亲彩礼之类。郑氏小美女仍是待字闺中,不干陆家的事。
见到下面如此反应,唐太宗自然是喜出望外,没想到事情到这个地步居然还有转机。于是,他立刻再次下旨召郑氏入宫。旨意即刻拟好,但就在准备签发的关键时刻,他的脑海里突然又浮现出了魏征一脸严肃的面容,刚提起的笔又暂时搁下了。还是和这家伙说一声的好,免得落他口舌,日后不被他骂死,也要被他烦死。
于是,他下令宣魏征觐见。见到魏征后,唐太宗强忍住内心的欢喜,一脸诚恳和矜持地对他说:&ldo;爱卿啊,你说的事情朕已经派人调查过了,且陆家也亲笔上疏,那郑姓女子尚未许配他人。如此说来,朕还是可以……&rdo;
&ldo;陛下!此事虽有陆家上疏为证,否认与郑家的婚约,但实际上正是由于害怕陛下因此事耿耿于怀,日后寻个借口加害于他。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一介小民如何敢与皇上争抢。这其中的缘故十分清楚,他上这奏疏也不足为怪。&rdo;
魏征的意思非常明显:郑家小美女已经婚配,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而陆家正是因为畏惧皇上,同时为了迎合圣意,故才上疏。如果你不听劝告,执意纳妃,那只能是掩耳盗铃!
&ldo;这……,哎,算了。来人那,传旨,收回召郑氏入宫的旨意。&rdo;说这话时太宗用眼角的余光瞥了一眼一旁立着的魏征,只见他依旧是昂首矗立,一脸正义的表情。
太宗叹了口气,摆了摆手,说到:&ldo;爱卿回吧,朕也累了,要歇息了。&rdo;
&ldo;微臣告退。&rdo;魏征朗声答道,依旧是一副正直无辜的表情,丝毫瞧不出因为破坏了皇帝的好事而感到丁点的内疚。
到手的鸭子眼瞅着又飞了,太宗一肚子不爽地回到了后宫。闻讯赶来的长孙皇后迎了上来:&ldo;陛下,为何又要收回成命?&rdo;
&ldo;别提了。魏征那乡巴佬说是陆家怕朕日后报复,才故意把有的事说成没有。这样一说,就算魏征他说的是假话,朕也不能再召郑氏入宫了,被这老头子在人前人后嚼舌头,朕宁可不去享这艳福!&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