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静功劳是很大,但不该公开与裴寂为敌,因为李渊会毫不犹豫地站在裴寂一边。正因为皇帝的偏好很明显,才会有投机钻营的人紧紧盯着刘文静,时刻准备抓刘文静的把柄来取悦裴寂进而取悦李渊,以此作为自己上升的垫脚石。这些,在官场中打拼这么多年的刘文静不会不知道,但他却全然不顾,任性妄为地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授人以柄,最终赔上了自己的性命。
不幸的是,他的这个毛病还遗传到了儿子刘树义的身上。
贞观三年,太宗李世民为好友刘文静平反昭雪,加封刘树义为鲁国公,并将公主下嫁于他。按理说,刘树义应该是感恩戴德,死心塌地为皇帝卖命才对。可这个刘树义却一心记挂着父亲的冤死,对政府怀恨在心,居然有一天真的谋反了。这次谋反很快就被政府觉察到,几乎没有折腾出任何结果就被扑灭了,同他父亲一样,刘树义最终也以斩首示众的结果黯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二十章裴寂之死
刘文静死了,最大的受益者当属裴寂。可是裴寂却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高枕无忧地走完人生的最后岁月。
玄武门之变后,裴寂成为了一个彻彻底底的输家。他的后台老板李渊被迫宣布提前退出历史舞台。他毕生心血押的宝‐‐原太子李建成也招呼都不打一个地弃他而去。突然丧失了保护和安全感的他却必须独自面对那个最不想面对的人‐‐刘文静的好友李世民。
李渊当政期间,和裴寂一起当宰相的还有萧蠫,一个是尚书右仆射,一个是尚书左仆射。李世民正式登基时,裴寂已经官拜司空,为朝中最高级别官员。而新任的尚书右仆射,正是李世民的大舅子兼好友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和李世民之间,抛开亲戚关系不谈,简直就是裴寂和李渊的翻版:裴寂是李渊的好友,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好友;裴寂劝李渊起兵,长孙无忌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渊掌权后认为裴寂功劳最大,拜为尚书右仆射,李世民登基后认为长孙无忌功劳最大,拜为尚书右仆射。
有朋友要问了,宰相不就是最大的官么?怎么又冒出个司空,还是最高级别?
其实,唐朝的宰相只是个泛称,不是具体的官名。
唐初,中书令、侍中和尚书令三者职务地位相同,都可称为宰相。后来由于李世民曾担任过尚书令一职,这个职位无人再敢出任,于是原先的副职尚书左仆射和尚书右仆射就自动升格为宰相级别。裴寂便是这样。
后来魏征、杜淹等分别以秘书监和吏部尚书的职务参与政事,于是&ldo;参知政事&rdo;等非正式称号也成了宰相,再往后什么&ldo;平章事&rdo;、&ldo;同中书门下三品&rdo;等等头衔也都纷纷粉墨登场。因此大家只要知道这些官职的含义就可以了。
因为宰相种类繁多,所以后来索性便开始以任职者的具体分工来定义宰相之职。比如战争时期,节度使就是宰相;和平时期,崇尚儒学,那么大学士就是宰相;重点转移到财政收入上来时,盐铁转运使就成了宰相。诸如此类,就不一一列举了。
除宰相外,还有三师:太师、太傅、太保,这三个官职乃是帝王之师。能担任此三职者必须是德高望重之人,没有合适的人选就先空着,反正对朝政也没多少实质性的影响。
此外,还有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这三类官职属于超一品的荣誉头衔,名义上什么都管,实际上是什么都不管,但是级别放在那儿,尚书令什么的见到他们也要主动行礼。裴寂升为司空就是对他表示尊敬,但并没有什么实权。
总之,现在是贞观时代,掌门人换了,自己只剩下老资格,没有权力。这些,就是裴寂的具体情况。
对于自己的尴尬处境,裴寂心里是再清楚不过了。所以他识时务地变了,变得相当收敛,小心翼翼,见谁都热情地打招呼,那模样,根本不是位列三公的重臣,反倒像是刚涉足官场的新人,姿态摆到不能再低。只因为他知道,李世民和刘文静是故交,自己原来又是李建成的嫡系,要说李世民对自己没有想法简直是自欺欺人。他这么做,无非是想多拉拢点人心,尽力消除与李世民之间的隔阂,就算哪天不小心触怒了龙颜,翻起老账来时,同僚们还能帮着说点好话。
还好,开始那几年李世民对裴司空还是十分客气的,对老臣该有的礼节一项不少,但裴寂仍然不敢大意。久经考验的他深知官场中的笑里藏刀、尔虞我诈,所以他反而是加倍低调。
一日,李世民前往郊外巡游,返回时特地下旨,让裴寂和长孙无忌同坐御车,好一起唠唠嗑。长孙无忌略作谦让,就准备上车。可再一想,人家裴司空还没动,自己怎么好抢先呢。于是便转身让道一边,请裴司空先上。
可裴寂却是一个劲地点头哈腰,脚在原地愣是没挪窝。
李世民见两人都不动,很是奇怪,就问道:&ldo;裴司空为何不上车啊?&rdo;
&ldo;臣不敢,臣惶恐。我等怎配与皇上共乘御车?&rdo;
&ldo;咳。裴司空是辅佐太上皇的元勋旧臣;无忌也是为皇家出过大力的,功劳赫赫。如果说你们俩都没有,那还有谁能有这个资格?&rdo;
&ldo;谢皇上恩典。臣不过是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效力朝廷,并无大功。何况现在位列三公,已是尸位素餐,常常觉得自己不配这个位置。现在又怎敢忝登御车。&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