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琮依旧语气平缓:贵军获胜,我等已知矣。不过宇文化及那十几万人都是先帝(杨广)的护卫亲军,都是百里挑一的勇士,非同小可。退一步讲,即便魏公的手下不输给他们,倘若我们出兵夹击,只怕胜负难料呵。
李密这回大笑了:胜败兵家常事,纵然战败,有死而已,大丈夫岂是贪生怕死之辈!
盖琮也笑了:魏公果然是人中豪杰,佩服佩服。不过,大丈夫立于当世,当建不世之勋,遇险境能屈能伸。倘若逞一时血气之勇,不过一莽夫耳,百年之后,史籍上默默无闻。这样的死法,有何意义?
李密收住了自己的笑容:大人有话不妨直说。
盖琮:虽然你我双方征战多时,然而天下大乱,群雄纷争,砍杀之事在所难免,算不得有何深仇大恨。而宇文化及则不然,此人弑君作乱,拥立伪帝,实在大逆不道,罪无可赦。魏公原本在大隋为官,被杨逆玄感所蒙蔽,以致身不由己,落寇草莽。但当今皇上乃宽厚之人,深爱魏公之才华,只恨不得共事。只要魏公愿意归顺大隋,凭着魏公的才能和这么多部下,还怕不能建立大功?出将入相只是迟早的事!
李密:你且容我想想……
其实也没什么好想的,李密的痛处早已被盖琮说中,只是嘴上死撑罢了。
短暂的思考过后,李密上疏杨侗,请求归降,表示愿意讨伐宇文化及赎罪。随即被封为太尉、尚书令、东南道大行台行军元帅,赐爵魏国公。
这官职听着够大,实是个虚衔,因为没有给他补充一兵一卒。洛阳方面的用意,是让他和宇文化及拼个两败俱伤(若干年后,宋江也是这么被人利用的,可怜还心满意足,以为总算是报效朝廷了),所谓驱虎吞狼之计。不管是谁胜谁败,隋军再收拾剩下的残局,都会大大省力。
7月,已被改编为政府军的李密部队与宇文化及部队在童山大战,战况空前激烈,李密也被流箭射中,几乎没命。幸亏猛将兄秦琼秦叔宝竭力抵抗,率领人马奋力反击,终于再次击退了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没占到多大便宜,于是驻扎下来,四处搜刮粮食,打算长期作战。
征粮手段很黄很暴力,不肯交和交不出来的都是二话不说抓过来就打,到处鸡飞狗跳,连他自己任命的官员都忍受不了。东郡副留守王轨原本负责看护宇文化及留下来的辎重行李,维持后方平安,可是宇文化及的征粮队对官员和百姓一律平等,没粮食就打,王轨也无法承受征粮队的横征暴敛,决心弃暗投明,派许敬宗(这个当时不起眼的小人物后来可是大大的出息了,看过《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同学一定记忆深刻)晋见李密,表示投降。李密欣然接受,给宇文化及的屁股上也狠狠放了把复仇之火。
听到后院失火,自个的行李全部变成李密的了,宇文化及不由大为恐慌。粮也不征了,仗也不打了,思前想后,带着人马往北逃窜,打算北漂发展。可是北漂不能保证一定有前途,洛阳城也是花花世界,宇文化及见过世面不稀罕,他的手下可大多是穷苦出身,思念故土,不想再东奔西跑,于是不少人就直接投降了李密。转眼间,宇文化及的十几万手下逃的只剩下两万多残兵败将。
了解到宇文化及的等级一下子从一方诸侯堕落成山大王,李密也就放下心来,在留下一支防守部队后返回洛阳,打算继续他的招安生涯。
洛阳城内就如何处理李密问题上,因意见不一致分为两派势力:一派以内史令元文都为首,主张安抚李密,收为己用;另一派以郑国公王世充为首,认为李密狡诈且颇有城府,不可招安,应尽快除去。
这时,李密击退宇文化及的消息传来,&ldo;众大悦&rdo;,唯独王世充闷闷不乐。他对部下说:&ldo;元文都那帮人不过会动动嘴皮子,摇摇笔杆子,将来必被李密所擒。况且李密和我们打了这么多年,积怨太深,一旦他日他功成名就,我们成为他的手下,必定死得很难看!&rdo;
大伙儿一听,是这个理啊,朝廷招安李密也不能拿我们的身家性命开玩笑吧。于是群情激愤,都愿意跟着王世充走,指望着靠他指一条生路。王世充呢,也正好借这个机会扩充自己的势力,培植了大批亲信。
这些对于元文都等人来说,却是个威胁,很大的威胁。
正如王世充所分析的,元文都等人没有足够的武力作为后盾,而王世充多年征战,嫡系很多,且牢牢掌握着军权。在这个乱世,有枪就有权,就可以控制朝政。
为了自己的利益,元文都等人准备除掉王世充。
杨侗见元文都提出的招安建议取得了良好效果,大为高兴,准备提拔元文都为御史大夫。在这个问题上,王世充表示坚决反对:&ldo;当初我们说好,左右仆射、尚书令和御史大夫这样的高位,需要留给建立大功勋的人。现在每个人都想捞个大官当当,莫非当初的誓言是放屁么?大家不一心一意地守好城池,光复河山,却总想着法儿往上爬,怎么能经营好现在的基业?&rdo;
这番话义正词严,何况王世充又是军权在手,一言不敢说九鼎,也是掷地有声,杨侗只能作罢,不再提及这事。
杨侗可以不管,元文都可是恨死了王世充。他准备在宫殿内埋伏甲士,趁王世充上朝之际直接把他干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