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兴城里换了带头大哥,这个仇自然是要报的。
此刻正牌留守、直接责任人卫文癉已经挂了,李渊再鞭尸也解不了恨,于是便迁怒到副留守阴世师和骨仪两个人身上。但因自己刚约法十二条,不能转脸就不认法律地胡来,便随便找了个理由指控二人贪赃枉法和残暴成性。经军事法庭审理,罪名成立,判处死刑,斩立决。
在处理自家祖坟和祠堂被人非法拆迁这件事情上,李渊依法办事,不滥用职权擅自动用私刑的行为值得表扬,但栽赃陷害的手段也要予以批判。更值得一提的是被杀的阴世师和骨仪两位,史载阴世师志向坚定,性情忠厚,精通军事;骨仪则刚正耿直,两袖清风,都是当时值得褒奖的官员。
说到这里,不由感叹一声:无论你是否精通业务,做人是否完美高尚,最重要的是政治上不能站错队,否则轻则郁郁不得志,重则家破人亡。此理古今皆然也!
第六章隋亡唐继
报完私仇,开始打理公务。11月15日,代王杨侑在大兴殿登基,是为恭帝,改年号义宁,尊祖父杨广为太上皇。17日,杨侑授予李渊假黄钺(可自由使用杀人专用铜斧,也就是说李渊可以随便以皇帝的名义下命令杀人了)、使持节(代表皇帝授予全权,可以便宜行事,先斩后奏)、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全国各战区最高司令官,但能不能指挥全国军队还得看自个的本事)、尚书令(基本可以视同为大隋公司的ceo)、大丞相(这个不用解释吧)、封唐王。紧接着又下诏:全国一切军政事务、官员任命、法律制定和功过赏罚,全都由丞相府决定,只有祭祀天地和祖先的事情,才需向皇帝报告。唐王李渊封李建成为唐王世子,李世民为秦公,任京兆尹,李元吉为齐公。
到了第二年,进一步准许李渊剑履上殿(不脱木屐,佩剑上殿),赞拜不名(礼宾官宣读某人奏事时不称姓名,只称官职,以示尊重)。
得,到了这个时候,瞎子都看得出来如今皇帝姓什么了。此时的李渊在想起曹操、司马昭等人时一定得意非凡:想不到我也有今天!看来这个过程也不过尔尔嘛。
西京大兴城里发生的天翻地覆很快就传到了远在江都的隋炀帝杨广的耳朵里。这位主儿见大局已定,无力回天,倒也豁达‐‐得,都这样了,还不如什么都不想了,趁还没见上帝之前充分享受人生吧。
于是乎,他每天不是和一千多妃嫔一起饮酒寻欢作乐,就是带领一帮大臣们游山玩水,倒也忙的是不亦乐乎。
俗话说,为大事者不拘小节。但这绝不是说做什么事都可以粗枝大叶,马马虎虎。杨广死前的最后一个重大决定再次暴露了他作为领导者的不合格,也正是这一决定直接加快了他到达自己人生旅途终点的速度。
杨广心知收复中原已基本无望,索性就决定留在江南,做个割据政权,并下令在南京(时称丹阳郡)兴筑宫殿。当时跟随杨广南巡的大部分官员和护卫军都是关中人,思乡心切,眼看回家无望便纷纷开始逃亡。
在这件事情上,杨广同志却是表现得异常果断‐‐他不是考虑如何安抚士兵,而是十分简单粗暴地下达了杀无赦令。这直接导致他的整个护卫队陷入了人心惶惶‐‐逃亡‐‐诛杀‐‐愈加惶恐不安‐‐更多逃亡的恶性循环中。在liveornotlive的生死抉择中,为了那已经几乎看不见希望的未来,几名高级军官为求自保,决定联合起来发动政变。
大业十四年(618年)3月,突然出动的政变军几乎没有遭到任何有效抵抗,顺利冲进了皇宫,活捉了杨广,少数誓死效忠他的反抗者也都被一一处决。
然而,当决定推选出新的带头大哥的时候,那几位主导政变的军官却又纷纷谦让起来,觉得自己出身不够显赫、官职过于卑微,无法堪当大任。大家你推我让的结果是将许公、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推向了历史舞台的中央。
知道政变后宇文化及的反应是:脸色大变,浑身冷汗。政变成功,军官们派人来迎接他入皇城时,宇文化及居然已是吓得抖成一团,只会一个劲说:&ldo;罪过!罪过!&rdo;这不禁让我们感叹历史的惊人相似‐‐20世纪武昌起义成功后,并未参与起义的黎元洪也因&ldo;德高望重&rdo;而被推上了都督的宝座。黎都督的反应居然也是身体蜷缩,连连摆手请求:&ldo;莫害我!莫害我!&rdo;。
阿弥陀佛,无论罪过不罪过,事情是做下了,这种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买卖,最忌讳的就是反应迟钝,斩草不除根。
于是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彻底清除杨广一党。
首先被杀的是杨广最小也是最疼爱的儿子。目睹爱子的惨死,杨广万念俱灰。他提出希望能留个全尸,也算是死得体面些。负责行刑的官兵们哪有功夫去为他调配毒酒,大刀砍他娘的才痛快。不过念在主仆一场,人家临死前的遗愿总要给点面子的,所以最终选择了绞刑‐‐用丝巾把他勒死在了刑场。
兔死狗烹,接下来肯定就是有组织的灭门。隋朝所有的皇族,凡是能抓到的不分男女老幼一律处死,只有杨广的侄儿秦王杨浩因和宇文化及私交甚密才得以逃脱一死。
杨广一生,先是平定江南的南陈,为隋朝一统天下立下大功,又装出善良老实的摸样,骗取了父母的信任,取代哥哥成为了太子,接着又急不可耐地弑父坐上了皇帝的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