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杨广说上面这番话之前有没有仔细考虑过,但作为曾经率军南下消灭陈国的大元帅,怎么可以糊涂到如此地步?
首先,要表明自己爱民如子,又怎会把国内弄得民不聊生,烽烟四起;其次,保护敌国百姓,就应该在军纪和执行军纪上面下功夫,他老人家对此却是只字未提。再有,战场瞬息万变,军事指挥官不能随机应变,反而要老老实实写好奏章等待批复,脑袋被敌人砍下来了没有指示也不能动。下这种命令的人,实在不是当首领的料,糊涂虫而已。
更荒唐的还在后面。见高句丽军坚守不出,杨广又同时下达了两道看似合理,执行起来却是自相矛盾的命令:
no1 各军包围,攻城。
no2 如果对方答应投降,要马上做好接受安抚工作,不准继续进攻。
这个命令太理想化了,存在着致命的漏洞,而且高句丽人很快就发现并充分利用了这个漏洞。
于是便出现了以下场景:辽东城内快挺不住时就声称要投降,将领们只好暂时停止进攻,写好文书上报。等到批文下来时,守军又做好了战斗准备。这样几次下来隋军全做的是无用功,可怜杨广被人钻了空子还没有醒悟。
这一围就是三个月,隋军依然毫无进展。见一座城都攻不下,每天消耗的资源又实在太多,杨广也坐不住了,亲自跑来视察,大骂众将无能,并表示,再不尽力,死啦死啦的!
大家当面都是磕头如捣蒜,背后早就在肚子里骂开啦:&ldo;你的狗屁命令让我们像傻子一样被人玩,还不能说!不是你乱指挥,辽东城早就拿下了。凭什么怪我们不尽力?要死也是你先死!&rdo;
围攻不成,只能改变策略了。于是,又有数支部队从锦州等地出发,进击高句丽本土。杨广保证供给‐‐每人发给一百天的粮食,还有铠甲、刀枪、衣服、攻城器械和炊事器具等等,士兵们听说后都欢天喜地。
可是,别忙着高兴啊,没有车,没有人,怎么办?答案是:自己背!这些加起来有多重呢?答案是:三石以上。
一石折成现在重量单位有多少呢?汉代的一石约合现在的27千克,宋代的一石约合现在的592千克,隋代记载不详。但无论如何,每个士兵都至少要背上一百多斤的东西上路。谁背得动?!
这样一来,士兵们可不干了,谁爱背谁背,老子们不背!
针对军队中弥漫的抵触情绪,杨广接着又下了道白痴命令:&ldo;胆敢遗弃粮食者,斩首!&rdo;
要知道,群众的智慧是无穷尽的,于是他们中有人便发明出了一个办法:索性出发之前就刨个坑,把粮食埋了。这可不算遗弃啊,我只是先存放在这儿,没东西吃了再回来取‐‐好好的人,都变成松鼠了。
军官们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应付上面了事。可是这毕竟不是办法,有点饮鸩止渴的意思‐‐路刚走到一半,粮食就快吃完了。
渡过鸭绿江,这些部队与高句丽军相遇了。高句丽军惊奇地发现,这些天朝军队怎么毫无传说中天朝军队的威仪,反倒更像叫花兵。一眼看去,几乎个个都是面带饥饿之色,疲惫不堪,仿佛大病初愈般!那是,缺吃少喝不说,还要背着一大堆装备日夜兼程地赶路,是人都受不了啊!
于是,高句丽统帅乙支文德(这人在高句丽历史上算是个人物,现在韩国海军的一艘新型驱逐舰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决定,不管对方是丐帮还是病猫,先调戏一把再说。于是高句丽稍一交战就连连后退,隋军自然是&ldo;乘胜追击&rdo;,一天内连续七次如此。虽说是七战七捷,战果却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鲁国人曹刿在论&ldo;战&rdo;时说过:&ldo;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rdo;再勇猛的军队,七鼓下来也快没气了,更不用说是疲惫、饥饿的隋朝军队了。
就在隋军几乎精疲力竭、只剩喘气的当儿,高句丽军突然发起了全面反攻。总算隋军多年征战,经验和技术尚在,但也只剩下被动抵抗和撤退的份了。
7月24日,隋军撤至萨水(现朝鲜清川江)渡河,高句丽军深得兵法精髓的半渡而击之,隋军大败,右屯卫将军辛世雄战死,全军崩溃。渡过辽河的陆军全部撤回,另一支从海路登陆的军队独木难支,也只好不战而归。
至此,杨广第一次东征基本结束。据统计,共有约30万部队东渡辽河,逃回来的却只有2700人左右,粮食装备损失不计其数。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攻克了一座城池。这种战果,特别是考虑到双方国力的对比,只能说是惨败。
第二章失败的先行者
杨广回国后,面对已成燎原之势的民变却是丝毫不放在心上。他满脑子充斥的只是再次东征,一雪高句丽之耻。毕竟,连那么个弹丸小国都奈何不了,以后还怎么在东、西突厥面前称雄?至于那几个老百姓造反,交给地方政府处理就行了。
于是,他再次下诏,命令全国军队到涿郡集中,准备第二次东征。具体准备过程不再细说,参照第一次即可。
613年4月,隋军东渡辽河,再次包围了辽东城。这次杨广学乖了,准许各军将领便宜行事,根据自己对形势的判断指挥进攻。接下来就是隋军四面包围,八方进攻,高句丽守军竭力抵抗。一连打了二十多日,战局并无实质性进展,攻守双方均死伤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