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在出现之前,无人能想到,第一个想出来的人是最难的。
可只要出现,事后诸葛亮就觉得很简单、很正常。
目前如日中天的搜索引擎,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就已经出现,可是一直找不到盈利模式。
微软也曾经做过搜索引擎,但因为无法盈利而被边缘化。
谷歌在初期获得了市场,但资本认为垄断市场后,应当转型去做门户网站。
直到谷歌推出了关键字广告模式与广告联盟。
戳破了这层纸,看来就简直不要太简单。
但就是这个简单的模式,创造了史蒂芬目前最可怕的敌人、资本市场的巨鳄、最大的广告公司、顶级牛逼的互联网科技公司…谷歌。
“sir,这套逻辑方法,从理论上来说没问题,但实际操作非常复杂、非常繁琐。
“即使找到了用户的喜好,也不能一直推送同类型新闻。否则,用户就会感到枯燥。怎么才能做到最好的效果,还需要慢慢研究、实践。”
史蒂芬点头认同:“这必然是一个长期工程。第一步,只需要最粗糙的分类。如果有轰动某区域的新闻头条,就要根据手机定位,推送给周边所有的用户。具体如何控制,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sir,我们可以在网络上招聘人手,让他们根据工作要求进行粗略的划分,提供分析数据给我学习。”
史蒂芬:“家娃,你考虑得没错。初期是最难的,从0~1这一步,挡住了绝大多数的人。
“尤其对你来说更难,因为前期需要大量数据来学习。但很遗憾,这种模式只有保密才有价值。
“一旦泄露,互联网巨头们拥有海量的数据、人力物力,很容易就能模仿抄袭,形成数据技术壁垒,我们这种初创企业就很难追赶了。到时候,我们想出来的创意,就为巨头们做嫁衣了。”
智能推荐与搜索引擎类似,没有最完美的算法,只能根据每个人的数据不停优化。
家娃在这方面的优势并不明显,因为专业人士完全能代替这份工作,并且做得更好。
只有人,才是最了解人的。
家娃现在还差得远。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性格、喜好、认知等等,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家娃绘制的虚拟人物图像,必须根据数据每天进行完善。智能推荐也要跟着变化,永远不可能有完美的一天。
先入者拥有很高的技术壁垒。
大量经过分析的数据一旦完成,向用户精准推荐的成功率就会越高,用户粘性就会越强。后来者很难超越。
智能推荐不是一款产品,而是依附在门户网站的内容上。
比较有利的是,在现在大多数从业者心中,如何吸引用户来看,比给用户看什么内容更重要;做一款产品,广告比产品质量更重要。
雷电浏览器上的门户网站,即使用户数量暴涨,也不会引起太多行业内人士关注。等到成为巨头时,对手们恐怕才能反应过来。
上一辈子的今日头条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