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浩笑道:“所以喽,这个冬天李叔不仅闲不下来,而且会很忙。”
“忙点好,只要有钱赚。”
李铁匠满面笑意,完全变了个人似的,不过旋即又担忧道:“只是…这炉子虽好,可没几个人知道,你说的那个…推广,怕也费事。”
“肯定会费事,不过嘛…”
杨浩笑道:“不必我们自个费心费力,有人会替我们操心的,李叔只管安心打造炉子和烟囱便是,推广的事情交给我。”
“好嘞!”
……
推广就要找准对象,试问炉子烟囱对谁有好处?
东京百姓肯定是受益者,不过太过零散,自行广而告之的难度太大,所以杨浩不打算找他们。
通过牙行的徐六斤,杨浩找到了汴河旁煤炭市场,这里堆积着大量有从淮南运来的煤炭。
一年之中,里面大部分时候堆积如山,毕竟除了饮食铺子,寻常人家烹煮三餐能用煤几何?
但烤火就不同了,在那个用煤炉取暖的年代,一户人家一个冬天要烧掉多少斤煤,那是有数的。
所以当杨浩带着煤炉和烟囱来到煤炭市场时,受到了东主和掌柜的热情接待,一个每年可以让他们多卖数十万斤煤的好东西,他们很乐意帮忙推广。
而且老天爷似乎也很帮忙,不出几日,一夜北风之后,天空便铅云密布,东京的第一场雪便不期而至,而且越下越大。
……
大宋是个多灾多难的朝代,春夏的旱灾,秋天的水灾刚刚过去。刚入冬,大雪便席卷了整个中原。
东京的情况尤为严峻,整个城池银装素裹,掩盖了一下肮脏与丑恶。
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们或许满心欢喜,优雅地临窗赏雪,红泥火炉烹茶品茗;或是踏雪寻梅,吟诗咏雪。
寻常百姓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即便是大宋这等昌明朝代也不可避免。
道路上积雪严重,车马通行不便,行人滑倒摔跤已经成为家常便饭。
开封府组织了很多百姓上街扫雪,这种可以在家门口服劳役的好事,东京百姓自然乐意。
更糟糕的是,开始有人冻死,无家可归的乞丐,或者栽倒雪地的醉汉,抑或者年迈的老者。
听说几天下来,已经抬出城几十具尸体,让人不胜唏嘘。
一到灾年,各种粮食物资价格必然上涨。好在东京天子脚下,商贩们不敢太过分发灾难财。
而且朝廷赈灾及时,三司从仓储中调出了大量粮食,减价出售,保证东京百姓平价购粮,不至于饿肚子。
粮价是无甚变动,但薪炭的价格却蹭蹭上涨,这样寒冷的鬼天气,没有火盆简直就是遭罪。
今天雪来得早,汴河封冻也早,运送入城的薪炭比之常年少,偏生需求更旺,即便三司无可奈何。
除非把仓库里供给皇家、皇亲国戚、公侯伯府,以及官府衙门的炭全部投入市场,或许可以平抑价格。
显然,这不可能。
寻常百姓买不到木炭,就只能用煤取暖。
气味嘛!
只能忍着,将就一下了,总比冻得发抖,甚至生病强得多。
这种情况下,一个可以让整个屋子暖意浓浓,并能用烟囱及时抽走煤烟,毫无气味,且不会有炭气风险的新颖炉子出现。
自然而然,立即得到了东京百姓的青睐。
一时间,东京大街小巷的窗前,伸出不少冒着浓烟的铁烟囱。
铁匠铺子里忙到昏天黑地,仍旧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