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反的名义是清君侧,说皇帝身边有奸臣。
所有人都知道是个借口,皇帝这些年任由身边人胡作非为,横征暴敛,对连年旱灾不闻不问,任由饿殍遍野,民不聊生,在民间早已怨声载道,所以无论杨敬安找的甚么借口,他造反,老百姓都没意见。
也别光清君侧了,连这个糊涂皇帝一并清了才好。
战乱固然会死很多人,可是不打仗,一样活不下去。要是现在投了杨敬安,最起码眼下能吃顿饱饭。
杨敬安的军队迅速扩充。
杨家在京里的六十余口被皇帝一股脑斩了,杨敬安别无退路,红着眼用荆州大小官员祭旗,兵戈所向,直指京师。
他手下大半是水军,要去京师,需先沿江东下,到扬州,再沿大运河北上,沿江各州不晓得是慑于军威还是壁上观,各个做缩头乌龟,任由大军过境,因此他第一个要打的重镇便是扬州。
他对攻打扬州其实全无把握,没想到不等他兵临城下,扬州居然直接开城了。
本地盐商敲锣打鼓欢迎义军,无数牛羊酒水送过来劳军,说敬仰杨连久矣,不料想忠臣冤死,同情杨敬安遭遇,因此决定投诚。
杨敬安大喜过望,领兵入城。
进去就没出来。
雷声大雨点小的杨敬安谋反便这样结束了,可是波及全国的大乱才刚刚开始。
杨敬安原来手里的两个粮仓,成为第一波被争夺的对象。这之后,各地纷纷举了义旗。
最让皇帝恐慌的,是太原陈师道。
淄东王,皇帝的姑表兄弟。
陈师道应当是早有预谋,反旗初举,便集结了三万余精兵,远远超过镇守太原应有的五千兵马。这其中,刘威一个人就贡献了八千兵。
陈师道有二子一女,女儿嫁给刘威,现在定河县,那里是刘威的大本营,安全得很,二子俱在京师供职,在陈师道举事前夕,便甩下家眷快马逃往太原。
陈家留在京师的家眷被皇帝统统下狱,这回他总算学了个乖,没上来就杀了,好歹留了一手。不过其中包括皇帝的亲姑姑,陈师道的亲娘,还是引起了朝野震动。
定河县刘府从山里浩浩荡荡拉出一支上千人的队伍,轻松打下早已军务糜烂的青州府,还在青州府学读书的小郎君摇身一变,成了带兵的将军。
黄杨和琵琶也留在军中,依旧伺候小郎君。
按说军中是不能有女眷的,但是小郎君毕竟身份不同,也无人敢有半句微词。
琵琶是女子,不上战场,甚至不出小郎君的大帐,所有需要跑进跑出的活儿,黄杨一个人全干了,有时候还会帮琵琶做些洗洗涮涮的事情,用他的话说,琵琶是精细人,不适合干这种糙活。
黄杨其实很忙,他是个没本事的,但毕竟是男子,因此被安置在伤兵营,不需在小郎君跟前伺候的时候,要去伤兵营报道做医杂兵。
他对处理伤口很有心得,这个活计挺适合他。
他处理的伤口除了伤兵的,还有自己的。
小郎君在战场上简直如鱼得水,厮杀一天,酣畅淋漓,回到大营,沾满血污的盔甲卸下来丢给琵琶清洗,斑斑点点的战袍都不脱,将黄杨拖进大帐撕衣就上。杀燥了性子的小郎君,满身戾气急于找个途径冲出去,黄杨便倒了大霉。
伤口叠着伤口,除了一张脸还算完好,身上简直没有抓手的地方。伤兵营有其他医杂兵看不过眼,要帮他处理伤口,黄杨死命揪着衣襟不放,最后双拳难敌四手,被扒开衣服,围观众人忍不住倒抽一口冷气。
黄杨还能活蹦乱跳到现在,真是命大。
让他免于被凌虐致死的,是一个劫掠来的男子。义军名头是义军,但为了鼓励士卒争先,攻下城池之后的劫掠都是题中应有之义,有一回满载而归,旁人都是女子财帛,偏偏小郎君捆回来一个少年将军。
这少年将军受了重伤,又被捆住手脚,无力反抗,但是不管小郎君如何对他,始终破口大骂,半点不屈服。小郎君的手段,黄杨是知道的,能在这样的手段之下如此硬骨头,实在让人佩服。佩服归佩服,他可不敢学。
少年将军越骂,小郎君兴致越高,加上少年将军本就有伤,被小郎君折腾六七天之后,终于死在小郎君身子下面。
灰败的脸色和折断软垂的四肢似乎让小郎君想起了甚么,他的戾气莫名其妙地散了。
少年将军被黄杨拖出去埋了,还瞒着小郎君烧了一把纸钱。他也不晓得这位少年将军叫甚么,就在坟头上立了块空无一字的木板。
虽然死得凄惨,好歹还有个坟头,有把纸钱,黄杨不晓得自己有一天死了,会不会有这样好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