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7-----------------------
作物的生长。早在距今七八千年到五六千年的母系氏族公社会时期,以农业为主的多种经济活动已初步形成。初民们在逐渐规划齐整的田地上进行劳作。他们&ldo;面对黄土背朝天&rdo;,把全部的时间和生命倾注在黄土地上。他们依黄河而生,伴黄土而长,将自己的一切与脚下的黄土密切联系起来。他们对故乡的山林细致的了解,对于提供了衣食之本、舟楫之利的黄土、黄河的感激,都汇成对黄河之滨‐‐故乡的热爱。这种自然情感对爱国主义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认为,不爱自己的家乡,不爱自己父母的人,也决不会爱自己的祖国,但这种情感毕竟是一种较低层次的朴素的感情。它虽然可以成为爱国主义的重要基础,但还不能说就等于自觉的爱国主义的道德意识。要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还必须对自然情感加以引导和深化。乡土感情一方面激发一种积极的民族自尊心和归属感,形成民族凝聚力,唤起对国家和乡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古代民族传统的遗风余俗、观念习惯长期保存积累下来,成为一种极为强固的心理力量,乡土感情就可能导源于那种以血缘宗法纽带为特色、农业家庭小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中国传统的&ldo;农业社会&rdo;,生产规模小,地区狭窄,交通不便,社会生活孤立隔膜,人口极少流动,人们&ldo;安土重迁&rdo;,易于形成一种偏执狭隘的&ldo;乡土观念&rdo;。因此,鲁迅先生说:&ldo;中国人几乎都是爱护故乡,奚落别处的大英雄,阿q也很有这种脾气。&rdo;可见自发的乡土之情并非就是爱国主义情感。把自然情感深化升华为爱国主义的道德意识,需要经过漫长岁月的培育和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撞击。首先人们把自然环境能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心理体验,经过日积月累,逐步转化为对自然环境、对乡土的感激热爱之情,而后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逐渐发展为民族意识和对祖国的热爱,这就形成了爱国主义的情感。在阶级社会中,中华民族内部虽然划分为对立的阶级,存在着对立的阶级利益和阶级斗争,但是人们毕竟又活动在共同的地域里,使用共同的语言,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某些共同的思想感情,爱国,就是这种共同的思想感情的集中表现。在我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把乡土之情溶进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深情,家乡的荣辱统一于国家和民族的荣辱,并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这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的儿女,只要他是一个真诚的爱国者,就一定会自觉地把乡土之恋升华为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并尽心尽力地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那些心怀故乡&ldo;一抔黄土&rdo;的海外赤子,他们身居异邦,魂系中华,竭尽全力为建设祖国而奔走呼号,捐款投资。老山前线,在一位身负重伤的战士施耐峰的军帽里,写着这样的诗句:&ldo;中华何处无热土,天涯海角总是家。&rdo;某团六连,守卫在老山脚下,在工事的墙壁上,战士们挂起了一幅用黄布精心剪成的我们伟大祖国的地图,地图旁绣着&ldo;祖国在我心中&rdo;六个大字。&ldo;有血气的男子汉们,在你们家乡的位置写上你的姓名吧!告诉这块神圣的土地,你没有辜负它的养育之恩。为了它,汗不足惜!血不足惜!命不足惜!一切都不足惜!&rdo;这是连长的声音,是发自内心的一片爱国真情的呼喊。连长用他那颤抖的粗大的手,第一个在自己家乡的位置上写了自己的名字:李荣文。接着,第2个,第3个,……总共一百单八将,都把自己的名
-----------------------pa8-----------------------
字写在自己家乡的位置。&ldo;是故乡的亲人,是母亲,是祖国,让我们守卫在老山,我们决不后退一步!&rdo;1二、爱国情感在祖国的社会环境中形成、升华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等。祖国的社会环境象源源不断的清泉滋润着祖国儿女心田上的爱国主义情感,它是爱国主义情感形成的又一个重要的条件。祖国养育了它的儿女,每个人都和祖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马克思说:&ldo;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1界的联系而产生的。&rdo;不论人们是否认识到,只要作为祖国儿女的一员,就有热爱祖国,服务和献身祖国的使命和义务,这是由人们的客观需要及其与现存社会的关系决定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是人们的需要同祖国的依存关系的反映。人们的需要是通过生产劳动来满足的,而人们的生产劳动,一方面在祖国的自然环境中进行,这在前文已经论及,另一方面是在祖国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人们心理上对祖国能满足自己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体验,经过日时岁月的积累,逐步稳定化和深刻化,就形成了对祖国的感激和热爱的情感。生产劳动要求社会性协作,人们从事生产劳动必须在一定的社会集体中进行。这种个体依赖于集体的关系,经过无数次重复被人们认识和体验到,在人们心理上产生了对集体的眷恋、热爱的情感。这种情感可以表现为个人对阶级集体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但最广泛最深刻的还是表现为个人对祖国的热爱。祖国的生存和发展是一切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祖国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有着血肉一般不可分的联系。对这种关系的认识并不是人们从来就存在于心中的,而是有一个认识、体验的过程。人们只有自觉地认识到自己与祖国的客观联系,认识到和体验到自己对祖国义不容辞的责任,才能真正的迸发出炽热的爱国情感,尽自己为祖国服务和献身的义务。这里爱国主义认识和爱国主义情感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距今久远的历史年代里就已认识到和体会到这种联系,产生了无数具有强烈爱国主义道德情感的志士仁人,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业绩,并使爱国主义情感巩固和发展起来,成为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人们对祖国的关系以及对爱国主义道德规范认识的深化而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首先,爱国主义情感在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陶冶中产生和发展。文化传统和文化氛围,是社会环境的广泛而重要的内容,它激发着人们的爱国主义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爱国主义的形成。尽管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是一个主体的过程,但这一主体运行的过程不可能在真空中进行,只有在一定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影响下才能最后实现。我们国家有悠久的历史,有源远流长、群星烂灿的文化史。民族文化是一个包蕴深厚的概念,它的内容是丰富的,其中包括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哲学思维、饮食文化、经1《老山魂》,载1985年10月19日《解放军报》。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