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36-----------------------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ldo;百花齐放、百家争鸣&rdo;的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允许毒害人民、污染社会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泛滥;必须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我们应该牢牢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这些基本要求,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我们党历来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这方面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我们要做好思想工作,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抵制和摆脱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健康、文明、进步的风尚去占领阵地。思想宣传阵地,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必然会占领。在意识形态领域,大量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思想认识问题,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总之,我们要变精神力量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引导亿万人民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行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文化领域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力量,依靠亿万人民的自觉性,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因此,只要我们积极而有步骤地进行改革,就一定能够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实行改革也是彻底清除&ldo;左&rdo;的思想影响所必须的。在长期&ldo;左&rdo;的思想的影响下,由于权力过分集中,民主集中制遭到严重破坏,官僚主义的现象、家长制的作风、平均主义的思想、&ldo;官工&rdo;、&ldo;官商&rdo;&ldo;官农&rdo;式的经济管理方式严重存在,妨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在极&ldo;左&rdo;思想指导下看不到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实际情况,否认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长期并存的历史必然性,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不久,在农村不顾自然经济还占优势,匆忙地把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过渡到人民公社,不切合实际地夸大&ldo;一大二公&rdo;的优越性,企图&ldo;穷过渡&rdo;到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在城市中,过早地取消个体工业和小商贩,实行盲目的集中生产和集中经营,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单调,花色品种较少,在批判&ldo;利润挂帅&rdo;的口号下,违反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反对工厂企业追求利润,否定商品价值规律,甚至异想天开,主张取消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这些极&ldo;左&rdo;的经济政策以及在这些错误政策指导下形成的经济管理体制、生产经营方式,不能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事实证明,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容易产生极&ldo;左&rdo;的思想指导,又容易形成和发展不合理的规章制度,这是历史的辩证法。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需要纠正和克服极&ldo;左&rdo;的思想指导,恢复我们党历来提倡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样,要彻底克服极&ldo;左&rdo;的思想路线,需要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适合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规章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有步骤地进行各方面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方面,强调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同时,解决了干部新老交替的问题,废除了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在国民经济体制方面,实行了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形式长期并存,
-----------------------pa37-----------------------
实行在政府宏观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实行各种形式的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对外开放,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等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的措施适合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而使国民经济得以振兴、发展。只有坚持实行改革的方针,革除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能顺利向前发展。改革的实践证明,改革是完全必要的,改革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990年同1980年相比,农村总产值增长84.6%,粮食总产量1990年达到4350亿公斤、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工业生产迅速增长,1990年同1980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2.3倍,平均每年增长12.6%,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增添了后续力量;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步伐加快;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取得突破性进展,1990年同1980年相比进出口总额由381亿美元增加到1151亿美元,增长两倍以上;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都有较大发展。十年间,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1万多项。10年来,普通高等学校共培养本专科毕业生435万人,研究生近20万人,成人高等教育共培养374万人,为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这10年是人民生活改善最大的10年,国家经济实力大为增强。80年代,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这是过去10年所发生的最深刻的变化,也是取得上述巨大成就的最基本的推动力。我们的社会,经济繁荣,社会秩序良好,这些与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分不开的,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国各族人民充满了信心和希望,现在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同心同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去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二、艰苦奋斗是改革成功的保证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仅是劳动人民的美德,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而且曾经是我们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和克敌制胜的法宝。现在,党和国家号召全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非常正确和及时的。人们在经过一番历史反思之后,完全有理由要求恢复艰苦奋斗精神的本来面貌,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丰富和发展,以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富有创造才能的民族。中国人民在长期创造物质财富的辛勤劳动过程中,深深感到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获得幸福,不是轻而易举的。除了辛勤劳动之外,还应具有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品质,形成一种意志坚定、奋发图强的精神和作风,这就是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劳动人民勇于开拓、顽强拼搏、勤奋节俭等优秀品质的集中反映。从历史流传的许多勤奋劳作、吃苦耐劳的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其精神的闪烁。中国古代的大禹为了治水,10年不回家,手上指甲都磨光了,不到老年就半身不遂,因而步履艰难。象为人所熟知的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等,就是人民群众为改造世界而艰苦奋斗的典型写照。无论是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还是连接两大洋的巴拿马运河,以及其它一切人类文明,都是千百万劳动人民艰苦奋斗的辉煌成果和历史见证,劳动人民为此付出了无数的鲜血和生命。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艰苦奋斗精神,还体现在面对列强、誓死不渝地用生命同来犯之敌进行浴血奋斗上。如14世纪东南沿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