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犹太人的塔木德 > 第57章(第1页)

第57章(第1页)

两年后的夏天,卡夫卡由于精神过度疲劳而住进了疗养院,在远离布拉格的楚克曼特尔逗留了整整一个月,在那些完全陌生的人中间,他反而变得十分活跃。似乎可以说,在平日里令他无暇应付、且令他防不胜防的伦理-人际关系网络之外,他找到了久已憧憬的自由世界。&ot;我到西里西亚才四个星期,就同周围的人打得火热,我经常跟一些妇女打交道&ot;。在那里,卡夫卡遭遇到他生平第一次真正的&ot;艳遇&ot;:在一位已不太年轻的漂亮女人身上,他第一次享受到感情上的满足。这也是他自称真正让他感到满足的两次&ot;艳遇&ot;之一。两年后,他甚至写成一篇小说《乡间的婚礼筹备》,作为对这一经历的一种纪念。并非偶然,他在这篇小说中借主人公拉班的话含蓄讽刺了自己在布拉格囚禁般的生活,表达了对伦理-人际关系网络的不满,尽管我们不知道他对伦理-人际关系有无自觉的认识:&ot;在城里满可以放弃于人无益的事情。如果不放弃,那到头来只会因其不良后果而谴责自己。那时他将后悔,并由此才真正明白,今后他该怎么办。&ot;

第一次性关系和第一次艳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我们有必要在此略作逗留。卡夫卡对第一位姑娘的厌恶心理,也许包含着他对那位姑娘身份的怀疑,也许隐含着他对纯粹肉体接触的反感和对浪漫爱情的渴望,但也很可能反映了他对伦理-人际关系的恐惧。尽管服装店那位姑娘并不具体属于他切身的伦理-人际关系网络,但是,她无疑与这一网络有着一种独特的关联。与第一次艳遇类似的经历后来又发生过一次,那是在八年后。当时,卡夫卡与未婚妻菲莉斯相识已经一年多,正在是否订婚的问题上犹豫不决,苦恼不堪;在赴大利出差途中、在常规的伦理-人际关系之外,他与一位瑞士少女的艳遇使他感到深深的满足,并也留下一篇作品作为纪念。后来他对布洛德说:&ot;我基本上对女性没有过深厚的感情,只有两次例外。&ot;

在这场艳遇之后两年,在大学毕业阶段,卡夫卡又经历了一场男女之间的友情,初尝了甜蜜而痛苦的单恋。那是一位19岁的犹太姑娘,维也纳大学的学生黑德维希&iddot;瓦尔勒。就像几年前的波拉克一样,这位姑娘也具有活泼、果断的外向型性格,她虽然比卡夫卡小5岁,反而常常像大姐姐一样给他重要的帮助和安慰。她代表了卡夫卡由于内心深处的缺憾而特别渴望的人格类型。卡夫卡对黑德维希表现得十分痴情,他生平第一次用书信的形式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感情,短短一个月内就达到八封信之多。为了让她毕业后能够到布拉格工作,他甚至代她在布拉格的报纸上刊出广告。这场颇有些狂热的单恋以黑德维希决定留在维也纳工作而告终。1909年,即卡夫卡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两年,两人的关系彻底断绝。

无论卡夫卡是否恐惧伦理-人际关系,他无法完全切断自己对一份情感的渴望。大学毕业后不久,他在致布洛德的一封信中写道:&ot;我如此急切地需要有一个人,希望他来爱抚我。所以,我昨天和一个妓女在旅馆里相会了。可惜那个妓女年龄已经太大了,她再也不会有丰富细腻的感情了。我不能像对待一个偷情的女子一样去对待她。我即使没有让她吃惊,也至少让她感到遗憾了。她没有抚慰我,所以,我也没有抚慰她。&ot;见瓦根巴赫:《卡夫卡传》,第86页。

第六节走向艺术

如果世上真有&ot;可爱的手&ot;,那更可能是在孤独的阅读和写作之中而不是在其他地方。从中学时代开始,卡夫卡就经常挑灯夜读,以至经常被父母粗暴地关掉煤气灯,一个人在黑暗中无比委屈地感受着心灵的创伤。从中学高年级他开始了文学创作。然而,&ot;开始是多么痛苦(当然,无法与现在相比)!从我写下的东西里面,何等样的寒意整天追逐着我!&ot;让卡夫卡感到痛苦的,并非作品中情节的寒意,而是家人对作品的嘲笑。&ot;从这一家人的情感中,我洞见了我们这个世界冰冷的空间,我首先想找到一把火……&ot;

无论是眷顾&ot;可爱的手&ot;,还是对温暖的向往,它们都反映着卡夫卡内心世界的寒意。正如我们看到,他的内心世界是一片&ot;冰封的大海&ot;。而当他渴望着&ot;咬人的书&ot;,当他说&ot;一本书应该是一把能劈开我们心中冰封的大海的斧子&ot;时,他不仅表达了对阅读的希望,也表达了自己心中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

与波拉克的友谊在焕发他生命力的同时,也把他推向更自觉的艺术创作。这一友谊的终结,真正把青春期的卡夫卡推入了彻骨的寒意(关于&ot;冰封的大海&ot;正是致波拉克的一封信,其日期大概正值两人的友谊开始逐渐消失之际)。在波拉克之后,卡夫卡几乎与生俱来的孤独倾向基本上已成固结。如果相对卡夫卡内心的缺憾而言,与布洛德以及鲍姆和韦尔奇的友谊较多地属于文学性质。它一方面无法击破卡夫卡心中的冰海,另一方面也促使他越来越深地走进文学,越来越深地执着于致波拉克信中那样一种文学创作境界。

从很早的时候起,至少在那些格外地渴望着友谊和爱情的日子里,在那些令青春无比忧郁的寒意中,卡夫卡就已经形成极为独特的文学抱负。一个在童年的远方和内心的深处如此不幸的人,本能地知道如何在文学中去寻找他所需要的东西。在一个越来越现代化的世界上,对这样一位至为孤弱而又至为真诚的孩子,文学是他最后的避难所。他所经历的童年和青春、友谊和爱情,所有灵与肉的搏击,他所接受的文学、观念和思想的洗礼,所读过的无论是否咬人的书、无论能否劈开冰海的书,都在为这位不幸王国的王子戴上荆冠,把他一步一步引入那注定久久不为世人所识的文学境界。文学也知道如何给予,尤其知道如何给予这样一个孩子,一个对文学的世俗的含义几乎一无所求的孩子。文学的给予通常所要索取的代价,这孩子早已付出了。他在文学的世界中再也不会失去什么,而他可能得到的,也许是无边的文学境界。用这个孩子自己的话说,他是逃到了无边的境界中,否则他怎么会对这种无边的境界感到高兴呢?他是在无边而一无所有的沙漠中,用一种煞有介事的哑语呼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