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犹太人的塔木德 > 第37章(第1页)

第37章(第1页)

不难看出,这样一些事例正是卡夫卡的&ot;全有-全无&ot;心理结构在伦理-人际关系上的表现。实际上,某种正常的伦理-人际关系,正是卡夫卡所渴望之物,至少,他渴望自己应该拥有而被剥夺的伦理-人际关系得到相应的补偿。或者,用生存论心理学关于移情理论的话说,他渴望通过婚姻实现对父亲的移情(参见第三章第四节)。然而,正是他所渴望的这种关系又让他恐惧,因为他严重地缺乏进入这种关系的能力(在卡夫卡看来,这种能力也许属于一种&ot;技巧型肉搏&ot;)。正因为如此,他才将痛苦而渴望的目光集中在高度浓缩了的&ot;两人关系&ot;上,在这种性质的关系中,他预期着完全的拥有。

换句话说,在伦理-人际关系上,卡夫卡所表现的&ot;全有&ot;,并不是正常人那种对伦理-人际关系的健全进入,而只意味着对一位亲人、一位朋友、一位恋人或一位别的什么人的高度要求。对于一个只具有不幸的孩子般身心结构的成年人,这种表现是自然而然的结果。正如我们已经看到,这种悲剧性的身心结构又可追溯到更早的起因,它是整个童年期不幸的家庭伦理-人际关系的产物。但是,当卡夫卡成人后,正是这种悲剧性的身心结构所导致的&ot;全有-全无&ot;心理结构,将使他在社会伦理-人际关系中遭遇普遍的失落,包括那种最美好的伦理-人际关系:真诚的爱情,伊甸园般的&ot;两人世界&ot;。

因为,即便人间真有真诚美丽的浪漫之爱,那也牵涉到卡夫卡最恐惧的伦理-人际关系,还牵涉到他所恐惧和厌恶的&ot;肉搏&ot;。其实,在这个迷宫般错综复杂、千丝万缕的世界上,恐怕每一种关系都与其他所有的关系血肉相联。所谓&ot;高度的浓缩&ot;既是理想,也包含着命运般的悲哀含义。这就是卡夫卡生活不幸的逻辑:童年非人的剥夺导致他极端的&ot;恐惧-渴望&ot;。他一无所有,于是他格外渴望拥有应该拥有的一切。他渴望拥抱世界,至少以自己所认可的方式去拥抱,然而,他与世界之间在能量和本质方面的对比,却使他的渴望难以实现。从理论上讲,真诚美丽的&ot;两人世界&ot;,以及孤独的精神创造,对于他是两个理想的存在领域,然而正如我们已经指出,前者所牵涉的伦理-人际关系必然令他不安和恐惧。尤其是其中某些通常是程序化的生活内容,会格外令他恐惧和厌恶:一方面,这样一些内容会让他感到自己被降低到动物的水平;另一方面,这样一些内容所需要的身心能量,恐怕不是他这种&ot;最瘦的人&ot;所易于应付的问题;实际上,这两方面都会干扰破坏他营建&ot;神化工程&ot;的努力,从而成为对他精神生命的&ot;阉割&ot;。

这样,真正能让卡夫卡拥有安全感的,就只剩下精神领域中孤独的自我锤炼和自我创造。但是&ot;不幸&ot;在于,人本质上是&ot;伦理的动物&ot;。据说,这是人想逃也逃不掉的命运。一般而言,人难以摆脱对伦理-人际关系的依赖和渴望。至少,卡夫卡这样一个具体的个体未能真正摆脱或战胜这样一种依赖和渴望,虽然那是一种极端痛苦的&ot;恐惧-渴望&ot;。这意味着,卡夫卡将在&ot;两人世界&ot;和孤独的精神创造之间永远痛苦地摇摆,在痛苦的摇摆中恐惧-渴望;一方面,他在伦理-人际关系之外孤独地营造补偿性的&ot;神化工程&ot;。另一方面,那压倒一切的孤独又会不断把他驱向他在人世间几乎仅存的伦理-人际关系孤岛‐‐那令人身不由己、美丽而危险的&ot;两人世界&ot;。他会以切身之痛感受到,即便高度浓缩的&ot;两人世界&ot;,其中不仅存在着各种恐惧,也包含着对神化工程的威胁。这会驱使他放弃,哪怕一次又一次地放弃后又进入,进入后又放弃,&ot;像一个孩子,在成年人中流浪&ot;。

在这一点上,卡夫卡与另一位同样极为独特、难以模仿的&ot;单数形式人格&ot;又表现出重大的差异。自然,这另一位&ot;单数形式人格&ot;就是被认为与他最为相似、对他影响最大的克尔恺郭尔。我们将在卡夫卡与克尔恺郭尔之间作一个小小的比较,只是,在此之前,我们将首先对卡夫卡&ot;分裂的自我&ot;作一简单的考察,然后再回到这两个&ot;单数形式人格&ot;的比较上来。

第三节分裂的自我

的确,卡夫卡跟克尔恺郭尔一样,是常人难以理解的&ot;单数形式人格&ot;。正如他自己所说,&ot;我不相信世上有什么人的内心状态与我相似&ot;。《卡夫卡书信日记选》,第59页。维利&iddot;哈斯(作家,卡夫卡生前朋友,《卡夫卡致密伦娜情书》编者)曾就卡夫卡的人格作过近乎经典的概括,他认为&ot;卡夫卡的生命是由自我折磨、自我谴责、恐惧、甜蜜和怨毒、牺牲和逃避组成的巨大的旋涡&ot;,俯视这个旋涡,足以让人晕眩。维利&iddot;哈斯:&ot;《卡夫卡致密伦娜情书》编后记&ot;,见该书第272页。

然而,只要我们还希望理解,我们就不得不作进一步的概括。完全可以认为,维利&iddot;哈斯的概括讲出了卡夫卡身上最为典型的特征之一,那就是严重的自我分裂。

卡夫卡后来的终生朋友、卡夫卡的遗嘱执行人和遗作编纂者马克斯&iddot;布洛德曾经这样谈到过与此有关的问题:&ot;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卡夫卡的一些崇拜者,只是从书本中认识了他。他们错误地把卡夫卡想象成一个忧心忡忡的人。他们认为,卡夫卡在平时与别人交往时,都是那副悲郁的样子。事实恰恰相反,谁同他接触以后都会高兴起来。卡夫卡说话时,一般情绪都很高,他的话语富有思想,内容很深刻,在我所接触的人中,他是最健谈的人之一……&o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