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繁华的皇城中,有一个巨大的工坊,里头熙熙攘攘,匠人们忙碌不停,锤击声、呼喝声、催促声交织一片。工坊内热气腾腾,工匠们大多赤裸着上身,汗水如雨滴般洒落。
朱瞻墉跟着王诏踏入这个庞大的工坊,迎面而来的是一股热浪和浓郁的汗味。他皱了皱眉,环顾四周,只见偌大的空间里,全是袒胸露背的壮汉,有的在敲敲打打,有的搬运材料,有的正在用工具磨砺枪管。两万多人的场面宏大,却显得有些混乱。
朱瞻墉注意到,这些匠人们各自为战,缺乏统一调度,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简直像一团乱麻。更让他注意的是,工坊一角堆积如山的废弃材料,显然是制作过程中的残次品。
他转向王诏问道:“你们统计过每天的残次品数量吗?”
王诏一愣,想了想回答:“只有大概的数量。”
朱瞻墉接着问:“那么,你们制造一支完整的燧发枪,要浪费多少材料?”
王诏恭敬地答道:“大约三四支里才有一支成品。现在的工匠们对制造燧发枪还不太熟练,等过段时间他们熟练了,两到三支里应该能出一支成品。”
朱瞻墉顿时哑然。这样的成品率只有25%到30%,难怪两万多工匠一天只能造出一千支燧发枪。
“我从南京带来的那些工匠呢?他们在哪儿?为什么我没见到他们?”
王诏陪着笑脸说:“越王殿下的那些人都是宝贝,他们制作燧发枪很少出残次品,微臣将他们单独安排在一个工坊里,以免打扰他们。”
“也就是说,你把他们单独隔离开来了,对吗?”
“是,是的。”
王诏感受到朱瞻墉的不满,琢磨自己哪里做得不对。朱瞻墉彻底无语了,几千个有经验的工匠被单独留下,让两万个毫无制造经验的人胡乱制作,成品率怎么可能高?这简直是胡闹!
不过,朱瞻墉并没有责怪王诏,他知道古人的思维方式保守,很多精湛的手艺都藏着不肯外传,这也是许多技艺失传的原因。但他可不惯这个毛病,如果这样下去,大明的工业怎么发展?
于是,朱瞻墉直接下令:“去,让所有人都放下手头的工作,集合起来,把我从南京带来的工匠都叫过来!一炷香的时间内,我要看到所有人都站在我面前!”
“啊,这……是,微臣立刻去办。”
王诏先是一惊,想阻止,因为这样会耽误制造进度,但看到朱瞻墉严肃的表情,他选择了服从。
不久,工坊内响起阵阵呼喊声,所有工匠都放下工具集合起来。朱瞻墉看着两万多人聚在一起,没有马上说话,他在等待。
又过了一会儿,又有几千名工匠从外面走进工坊。他们看到高台上的朱瞻墉,脸上露出欣喜,齐声恭敬地说:“见过越王殿下!!!”
声音洪亮,回荡在整个工坊。那两万多工匠听到,惊讶之余,也跟着稀稀拉拉地喊:“见过越王殿下!”
朱瞻墉淡淡地扫视全场,没有废话,直接说:“既然知道我是谁,我也就不自我介绍了。从现在开始,工部我说了算,你们不需要明白别的,只要明白一件事,从这一刻起,我说的就是规矩,就是命令!任何人不得违抗。”
匠人们面面相觑,不明白朱瞻墉的意思,但他们哪敢违抗王爷的命令。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恭敬地回应:“我们谨遵殿下的吩咐!”
朱瞻墉点点头,看向南京来的那群工匠:“你们原本是我的府上人,最了解我的脾性和规矩。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你们的担子很重,我要你们像当初带你们那样,把这些工坊的人都带出来。有问题吗?”
南京来的几千名工匠毫不犹豫地回答:“是,殿下!”
朱瞻墉满意地点点头,然后对那两万多工部工匠说:“从现在开始,我会给你们分配工作,不管你们有什么不满或意见,都给我憋着,我不需要听这些。
不想做的,可以直接走人!但要记住,离开这里的人,大明的工部将永不录用,泄露任何机密者,格杀勿论!”
朱瞻墉这充满杀气的话语,让工坊里的两万名工匠都打了个寒颤。他们明显感到,这位越王殿下不是在开玩笑。
工匠们立刻恭敬地回答:“谨遵王命!”
随后,朱瞻墉毫不客气地将这两万多名工匠进行分工,以流水线的方式安排他们的工作。忙活了半天,总算分完了。
接着,在王诏的带领下,朱瞻墉又去了弹丸制造工坊和大炮制造工坊,将整个工坊的运作模式都调整为流水线模式。一天的时间就这么过去了,朱瞻墉这才带着云兴和云成两人离开。
喜欢大明:被迫登基请大家收藏:()大明:被迫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