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鲁迅作品十五讲第一讲 > 第45章(第1页)

第45章(第1页)

然而,文末又留下一句可怕的话‐‐

但暗夜又在那里呢?……而我的面前又竟至于并且没有真的暗夜。

准备独自承担反抗,却突然发现:反抗没有对手了!

这又引出了下一篇‐‐《这样的战士》。

鲁迅曾说:&ldo;《这样的战士》是有感于文人学士们帮助军阀而作。&rdo;〔21〕

鲁迅在和现代评论派的陈源论战时,多次提到他自己的&ldo;碰壁&rdo;:他把文人学士的攻击比喻为&ldo;墙&rdo;,而且是&ldo;鬼打墙&rdo;:分明存在却又无形。在《这样的战士》中,又把这种感受提升为&ldo;无物之阵&rdo;‐‐

但他举起了投枪。

……

一切都颓然倒地;‐‐然而只有一件外套,其中无物。……

但他举起了投枪。

他在无物之阵中大踏步走,再见一式的点头,各种的旗帜,各样的外套……。

但他举起了投枪。

他终于在无物之阵中老衰,寿终。他终于不是战士,但无物之物则是胜者。

人们首先注意的是&ldo;无物之阵&rdo;上的&ldo;旗帜&rdo;和&ldo;外套&rdo;,据说有&ldo;各样好名称:慈善家,学者,文士,长者,青年,雅人,君子……&rdo;,还有&ldo;各式好花样:学问,道德,国粹,民意,逻辑,公义,东方文明……&rdo;。可以说,这里几乎囊括了一切美好的词语,前者标志着一种身份,后者则标志一种价值,现在都被垄断了;这就是说,鲁迅这样的精神界&ldo;战士&rdo;所面对的是一个被垄断了的话语,其背后是一种社会身份与社会基本价值尺度的垄断。而这样的被垄断的话语的最大特征就是字面与内在实质的分离,具有极大的不真实性与欺骗性。这种身份词语与价值词语的垄断,正意味着一种具有欺骗性的语言秩序、社会秩序的建立与垄断;另一方面,话语垄断者正是拿这些被垄断的话语对异己者‐‐精神界&ldo;战士&rdo;进行打压与排挤,软化与诱惑:要进入就必须臣服,要拒绝就遭排斥。而鲁迅这样的精神界&ldo;战士&rdo;几乎是没有犹豫地就做出了他的选择‐‐

他只有自己,但拿着蛮人所用的,脱手一掷的投枪。

……

他微笑,偏侧一掷,却正中了他们的心窝。

这正是最彻底的拒绝与反抗:对一切既有的、被垄断的、欺骗性的身份话语与价值话语(及其背后的语言秩序与社会秩序)的拒绝与反抗,这同样也是&ldo;无&rdo;的选择;而且依然是孤身一人的独自承担。‐‐对于以话语作为自己基本存在方式的知识分子,这样的拒绝与反抗,是具有根本性与特殊的严重性的。

《墓碣文》。

我们先来看墓碑上的文字‐‐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请注意这里面前后两组概念:&ldo;浩歌狂热&rdo;、&ldo;天上&rdo;、&ldo;一切&rdo;、&ldo;希望&rdo;,这都是社会中绝大多数人常规思维下的现实经验与逻辑,或者说是《影的告别》中&ldo;你&rdo;(人之&ldo;形&rdo;)的感受,但却是虚假的。而鲁迅却是用另外的眼睛,也就是人们所说的&ldo;第三只眼睛&rdo;来看,于是,他看见的、感受到的是&ldo;寒&rdo;、&ldo;深渊&rdo;、&ldo;无所有&rdo;、&ldo;无所希望&rdo;,这显然是对前者‐‐既有的、常规的、大多数人的经验与逻辑的拒绝和反叛,但却是更为真实的。&ldo;于无所希望中得救&rdo;这一命题则表明,惟有抛弃了既&ldo;有&rdo;的虚假的经验与逻辑,达到&ldo;无&rdo;,才能&ldo;得救&rdo;。

但这样的自异于常规社会的&ldo;战士&rdo;就必然是孤独的:&ldo;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不以啮人,自啮其身,终以殒颠。&rdo;这又是一个反归:对现有的一切经验、逻辑和秩序的怀疑、拒绝、反叛,都指向对自身的怀疑、拒绝与反叛,即所谓&ldo;自啮其身&rdo;,也就是前面我们说过的&ldo;彻底掏空&rdo;,达到彻底的&ldo;空虚&rdo;与&ldo;无&rdo;。然后才能进入对&ldo;本味&rdo;的追寻,即所谓&ldo;抉心自食,欲求本味&rdo;,也就是从人的存在的上追寻那些尚未被现有经验、逻辑和秩序所侵蚀的本真状态。

但是,&ldo;本味何能知?&rdo;&ldo;本味又何由知?&rdo;这种本真状态是既不能、也无由知的。这就把自我怀疑精神发挥到极致。&ldo;答我。否则,离开!……&rdo;,面对这永恒的问题,永远求不到的&ldo;本味&rdo;,人只有&ldo;疾走&rdo;离开了。

《颓败线的颤动》。

这也许是《野草》中最震撼人心的篇章。这位老女人的遭遇所象征、展示的是精神界战士与他所生活的世界‐‐现实人间的真实关系:带着极大的屈辱,竭诚奉献了一切,却被为之牺牲的年轻一代(甚至是天真的孩子),以至整个社会无情地抛弃和放逐。这样的命运对于鲁迅是具有格外严重的意义的,本身即构成了对他&ldo;肩住黑暗的闸门&rdo;,放年轻人&ldo;到光明地方去&rdo;的历史选择的质疑。由此引起的情感反应与选择才是真正具有震撼力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