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渡:
应该说,孟子不是没有欲望,而是优厚的物质生活满足了他的欲望。
王跃文:
对呀。孟子活了82岁,在那个时代是相当长寿的。由此可见,他的肉体很好地承载了他养其浩然之气的使命。但是,他好像并不感激自己的肉体。
伊渡:
我猜想,孟子的身体应该是很健康的。如果他老是牙痛、失眠、胃痛、高血压,逼得他不得不重视他的肉体,可能他又有另外的哲学观点了吧?这种人往往会成为厌世者。
王跃文:
与孟子同代的学问家庄子是一个追求快乐的人。他有时靠借米度日,有时以编糙鞋为生。他做过漆园小吏,可是没干多久就归隐了。显然,庄子追求的不是物欲满足的快乐,不是肉体感官的快乐;他的快乐恰恰是要忘却肉体、泯灭肉体感觉。庄子的快乐是在宇宙间的逍遥游。他的逍遥游有&ldo;有待&rdo;与&ldo;无待&rdo;之分。&ldo;有待&rdo;的逍遥游就像那只大鹏,翅若垂天之云,一怒而飞,绝云气,负青天,水击三千里,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是何等的力量与自由,可谓逍遥矣。可惜,它的自由不是绝对的,必须&ldo;有待&rdo;。所谓&ldo;有待&rdo;,就是有所依托,大鹏鸟的飞翔依赖于海啸带起的大风。所以大鹏的快乐也只是相对的快乐。
庄子认为最高境界的逍遥是&ldo;无待&rdo;的,即不借助任何外在力量的&ldo;至乐&rdo;。能够获取这种&ldo;至乐&rdo;的人,必然是&ldo;至人&rdo;、&ldo;神人&rdo;和&ldo;圣人&rdo;。他们已经做到了无己、无功、无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所以能凭借自然的本性,顺应六气的变化,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绝对自由地逍遥于无穷宇宙之中。
不管庄子是如何高明之人,不论他的学问如何玄妙,我总觉得未免自欺欺人。他的学说果真好,穷人都去信奉庄子好了。中国最好把他的学说输送到非洲国家去,穷人们坐在猴面包树下玄想着忘我,就可以获得至乐。事实是庄子哲学在他的诞生地中国,几千年来没有救助过一个穷人。我是世俗中人,只能用世俗的眼光看待庄子。
伊渡:
庄子描绘的绝对自由的&ldo;至乐&rdo;的确令人神往,但要达到至乐境界非常人所能。须知人要忘却肉身,谈何容易!
王跃文:
是啊。如果再往前走一步,人干脆不活算了。人生下来就死掉,或者干脆就不要生下来,就无所谓快乐或痛苦了。
《庄子&iddot;大宗师》里描述了孔子最聪明的门生颜回学习&ldo;坐忘&rdo;的过程:
颜回对孔子说,老师,我长进了。
孔子问,怎么呢?
颜回回答,我忘掉仁义了。
孔子说,不错,但还不够。
隔些日子,颜回又对老师说,我长进了。
孔子又问,怎么呢?
颜回说,我忘掉礼乐了。
孔子又说,不错,但还不够。
又过一些日子,颜回又说,老师,我长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