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南明史epub > 第34章(第1页)

第34章(第1页)

警时各安顿家眷,谓彼此有分,可免独踞。且谓之有警,则无警不得驻耳。

然以调停故,坐羁北伐,识者恨之。&rdo;1

2《明清史料》,丙编,第五本,第四四二页。参见康熙《上蔡县志》卷十二《编年志》;康熙《西平县

志》卷十,外志《灾变附近代兵革》;康熙《汝宁府志》卷十《武备&iddot;军功》;康熙《光州志》卷十《丛

纪考》等地方志。

第三章弘光朝廷的偏安江淮

第一节基本国策‐‐&ldo;借虏平寇&rdo;

对于清初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史学界有不同意见。有的人认为从清兵

入关占领北京起,民族矛盾就成了主要矛盾;也有人认为由明至清阶级矛盾

一直处于主要地位。这些看法很值得商榷。因为如果认为阶级矛盾始终是主

要矛盾,那就不能正确解释二十年左右仁人志士的抗清运动,更不能公正评

价大顺、大西农民军联明抗清的正义性。而认为清军入关就标志着民族矛盾

已经成为主要矛盾,显然不符合事实。甲申五月,无论是满洲贵族建立的清

廷,还是在南京继统的弘光朝廷,都把大顺农民军视为死敌。直到清兵南下,

弘光朝廷覆亡,清廷推行一系列民族征服、民族压迫政策,民族矛盾才上升

为主要矛盾。1

在弘光立国的一年时间里,特别是在其前期,朝廷上下几乎全都沉浸在

借用满洲贵族兵力扫灭&ldo;流寇&rdo;的美梦中。可以说&ldo;联虏平寇&rdo;(或称&ldo;借

虏平寇&rdo;)是弘光朝廷的基本国策。奉行这一国策的背景已见上述。但是,

还有必要指出它的基本思想有其历史渊源。崇祯年间,杨嗣昌任兵部尚书和

大学士,深知朝廷兵力、财力不足以支持两线作战,曾经提出了&ldo;攘外必先

安内&rdo;的建议1,具体内容是同清方达成和议,每年输送白银、缎帛等物,清

方以少量人参、貂皮之类回报,实行互市;然后集中兵力扫除&ldo;流寇&rdo;。这

在当时是迫不得已的办法,但并没有借助清方兵力对付义军的意思。随着整

个局势的恶化,一些幕僚人士开始从总结历史经验出发,考虑借用北方少数

民族兵力共同镇压汉族内部的农民起义。茅元仪写的《平巢事迹考》2和姚康

撰《太白剑》3都是以唐朝末年平定黄巢起义作为借鉴,替执政大臣出谋划策。

这两本小册子毫无学术价值,编纂的目的是借古喻今。茅元仪曾在大学士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