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豁达人生名言英文 > 第104章(第1页)

第104章(第1页)

一九九九年十月三日,由祁海山、荆直中两个人发起,在西宁举行了西北盐务行政干部学校留青同学五十周年纪念聚餐会。因为卫中才病重不能参加,胡永丰和荆志正两人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当时一直没有联系上,实际到会的只有十三个人。

聚会的时候,姚廉信给所有参加聚餐会的同学每人送了一副他自己写的条幅。

姚廉信是一位书法爱好者,早在一九五零年在湟源盐务局的时候,他就喜欢写毛笔字,多少年来一直坚持不懈,练得一手好书法,曾在西宁举办过姚廉信书法展。当他接到通知之后,他就产生了给所有参加聚餐会的同学每人写一副字,以作纪念。

同学们拿着姚廉信赠送的条幅都非常高兴,很珍惜的收藏起来。

为了有一定的纪念意义,姚廉信还自编了一首结合大家实际情况的五言诗,以同样的内容给大家每人写了一副。条幅的内容是:

回首五十年,有酸且有甜。

赤子数十余,再聚十多员。

人生云过眼,岁月如流年。

相顾焦容仪,桑榆霜满天。

今日喜相逢,更待月再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己卯年桂月于於西宁姚廉信书。

姚廉信写的这个条幅,非常具体、生动、且又很真实的把这些来自运城,现在还在青海的十几位同学一生经历非常形象的描绘了出来。也是对他们在青海期间几十年的工作、生活作了恰如其分的、全面的总结。

收到姚廉信的条幅之后,大家心情激动,浮想联翩。荆直中也即席而吟:

&ldo;干校学习小青年,为国建设共支边。

五十年后重相聚,皓首畅谈忆当年。

时一九九九年十月三日。为西北盐务行政干部学校留青同学聚会西宁而作。&rdo;

这十三位同学虽说都在青海,但却不在一起。王乃玉在民和县,赵联城在平安县,薛廷臣在大通县。牛毅从在格尔木钾肥厂,退休后住在西宁干休所,祁海山、荆直中和孙思刚都是从盐业系统,青海省盐业公司和茶盐场退休的,青海省盐业公司归海西州管,茶卡盐场也在海西,家都一直住在西宁。其余人都是从原单位离休,多数平常互相之间也不经常来往,平时见面的机会不多。聚餐的时候,大家一致提议:今后在每年的十月间都应当举行一次盐干校同学聚餐会。白发苍苍的一群耄耋老人聚在一起见见面,叙叙旧,畅谈别后的情况,也是一种情趣和享受。大家觉得,这样做非常有意义,当时便推选薛家树、姚廉信两个人为二零零零年的发起人。姚廉信是从青海省轻工业厅的总会 计(高级会计师)岗位上退下来的;薛家树是从青海省物价局办公室主任(经济师)岗位上退下来的。

聚餐结束之后,到会的十三位同学一起到照相馆照相合影,合影加洗了十二张。给每个人发了一张。

这张同学的合影照片和姚廉信写的条幅,成了他们在青海几十年来最珍贵的纪念物。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不幸的是,姚廉信于二000年三月间突然得脑溢血去世了,薛家树也于二000年六月,在参加由青海省物价局组织的&ldo;老干部长江三峡旅游&rdo;活动中,在宜昌突发脑溢血去世了。因此,聚餐会就没有再举办下去,薛廷臣觉得非常遗憾!

知恩必报[本章字数:3544 最新更新时间:2014-01-0203:58:420]

060 知恩必报

薛廷臣是个很重感情的人,他施恩不图报,但知恩却必报。自离开家乡参加工作的60多年以来,他每次回老家的时候总是要去看一些故人。白坡是他回到家后必去的地方。高根老汉借给他的那五块钱,他是实实在在的是记了一辈子,他一直觉得,要是高根老汉当时不借给自己那五万块钱,说不定就去不了运城,也就不会到青海。所以,他一直把高根老汉当做自己的恩人。虽是点滴恩惠,但他永远铭记在心。每次回家探亲,总要到白坡去看望高根老两口。后来,高根老两口相继去世了。但他每次回去都依旧要去一趟,到那里和高根的儿子高金有聊聊天,问候问候。高金有比薛廷臣大四岁,没有上过学,也不爱多说话,是个和土坷垃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实巴交的庄稼人。因为他们年龄相差不多,经常的友好来往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高金有把家从白坡那个山洼洼里搬到张家岭村去住了。薛廷臣知道后,就到张家岭去看望高金有。当他走到巷口的时候,正好碰见高金有背着一捆柴从地里回来了。薛廷臣心里很高兴,觉得金有已是快八十岁的人了,身体还这么结实、硬朗,竟然还能背起那么大的一捆子柴。高金有已看了薛廷臣,他忙把柴捆放下以后便和他打招呼道:&ldo;你什么时候回来?&rdo;

&ldo;刚回来没有几天,你都是快八十的人了,还到地里去劳动?&rdo;薛廷臣说道。

&ldo;习惯了,动弹动弹身体还能好一些。&rdo;高金有回答说。

薛廷臣走过去想替高金有把柴捆背回去,但他却没能背起来。他感觉到自己体力不如高金有,主要是缺乏锻炼。

薛廷臣和高金有五十多年的交往,之间相处的特别好,他们像亲戚一样亲密,一直互相来往着。有时候高金有听说薛廷臣回老家了,他也到西侯度去看望薛廷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