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细节
小说离不开细节。黄花对于细节的把握,有的时候恰到好处,有的时候却又失之适当。
1、民俗民风
这个不说了,极其成功的细节把握的典范。读者在看书时去认真体会吧。
2、战斗场面
这个我个人认为是本书中最大的败笔。之所以说是&ldo;败笔&rdo;,是因为它完全不是&ldo;敌后游击&rdo;而是&ldo;正规战&rdo;。看看每一次战斗的起因和过程就知道了。
在这些我认为的&ldo;败笔&rdo;中,最大的败笔,在于&ldo;肉搏&rdo;的描写。我完全同意已有的几位书评者说的,鬼子的战斗力真要是这样,抗战还用打14年?
看小说我们知道,故事的发生地并不是根据地,而是敌占区;看历史我们知道,鬼子的战斗力,包括个人格斗能力都是很强的;我们也知道在当时,民兵的战斗力和主要任务并是&ldo;骚扰敌人,掩护群众,组织实施坚壁清野&rdo;;我们还知道,八路正规军除了迫不得已,是不会和鬼子打正面战斗的,比如常川牺牲的过程。因为他们的装备不允许他们和敌人硬耗。
所以,和民风民俗的描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ldo;敌后抗日&rdo;没有写出来。
3、思想转变
把民众原始、朴素的反抗思想组织起来,带领他们有组织有计划地和侵略者战斗,这是本书的中心思想。但是我在书里看到的只是蜻蜓点水似的思想转变。
在书里,我看到的是,面对家破人亡,那些人物一句&ldo;找八路军参加抗日&rdo;就完成了思想转变,似乎象吉顺、俊子没有一点模范作用。
实际上这样的细节描写,才是本书的真正的灵魂所在。
4、小说连贯性
前面我说了有时候我都不知道是在读散文,还是在读小说。这话既有赞赏的意思在里面,也有不满的成分在里面。
首先我感到小说没有一条主线。开篇,写的是&ldo;1937年冬&rdo;,(顺便问一句,那时候好象八路军还没有挺进山东吧?)跟着在第八章写了41年鬼子才有计划的&ldo;三光政策&rdo;,接着在第22章写到了&ldo;1944年阴历7月15&rdo;,在第25章中柳叶岛的起义也是1944年,可下面的39、40章却有出现了&ldo;1942年&rdo;以后才有的敌后武工队。
其次,我个人认为,黄花有时候是&ldo;为了人物事件而写人物事件&rdo;,没有很好地吧他们串在一起。比如为了写张化,就突然开始写武工队,为了写海上渔民的风俗,就突然写了柳叶岛起义。
所以有时候我不知道作者是在讲一个个独立的故事呢,还是在写一部完整的小说。
5、事件背景不清楚
因为小说的不连贯,就带了书中故事背景的交待不清楚。比如,为什么成立武工队?比如鬼子为什么要扫荡?等等。这些背景,在讲述独立的故事时时可以省略的,但是作为一部完整的小说,却是致命的,因为她显得很不真实。
五、总结
整体来看,这本小说的比较成功的。创作来源于生活。作者虽然生活在城市,但对于老家的民风民俗的搜集,显然也是下过一番苦功夫的。对于作者的辛勤劳动,我表示敬意。
在那一场伟大的战争中,牺牲和活着的人们,是我们永远不能忘却的英雄;对于现时代的青少年的历史教育来说,关键是如何记住先烈,如何记住英雄,如何深入了解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本书做了很好的教材。
让我们记住和怀念那些普通的抗日民众吧,正是他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真正的不屈的脊梁。
注:本书评写于出差不能上网的窘境,很多内容都是凭记忆写的。同时,个人在读书时产生偏差和不理解也是正常的,所以本书评仅仅是我个人的看法和意见。
bb001的点评
更新时间2006-09-0510:03:00字数1060
楼
这几天没足够的时间,看了一部分,想起一本书:《祖莱山上红旗飘》,现在没有几个人看过这样的书了。
山东的丘陵,多叫&ldo;崮&rdo;,孟良崮因为一个74师而出名,可是,人们还记得狄崮,岱崮否?还记得那些困守山上,独自用石头对抗整支日伪军的&ldo;土八路&rdo;否?
姐姐的书,可能是性别原因,柔情多,民俗多,这些都看的出来姐姐对家乡的深情,可是,真实度上无疑是一个大败笔,部分故事的背景依稀还是依照了历史上的记录,可是,具体的细节,特别是当时战斗和斗争的细节就实在是&ldo;可圈可点&rdo;,很多地方真实感还是欠缺了些,这里不得不说,当然,现在确实也没有什么机会能体验下当时的情况,再说,考虑到性别问题,姐姐能写成这样确实是很不容易的了,但是还有改进的余地。
我是军人,说话干脆,话难听,没有别的意思,只是希望姐姐能注意这些问题。
例子:
第二十四章青纱帐伏击战
&ldo;一个鬼子猛的扑向弯腰捡枪的俊子,他凶狠的把俊子踢倒在地上,举起枪托朝着俊子的头砸过去!旁边一个民兵一看情况紧急,大喝了一声一步跳过来用手里的枪托砸向鬼子的胳膊,鬼子的胳膊一抖长枪掉了,民兵接着掉过刺刀冲着鬼子的胸膛给了他一下!鬼子瞪圆了眼睛一只手捂着上衣口袋向后一仰倒下了。&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