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佛法修学概要34净界法师 > 59 期中座谈56 3738集 研讨(第1页)

59 期中座谈56 3738集 研讨(第1页)

《佛法修学概要》最快更新[630kan。cc]

课程摘要

研讨5、我们平常念佛不见得会有障碍,为什么到临终会有障碍呢?

从净土宗的角度,我们培养一种净土的善根,忆佛念佛,但忆佛念佛在平常的时候可能问题不大,如果说忆佛念佛的功夫要在临终表现出来,这个地方就会牵涉到一个障碍的问题了。

为什么我们平常念佛不见得会有障碍,到临终会有障碍呢?因为临终的时候,阿赖耶识要脱离你的身体,也就是说阿赖耶识的门要关之前,它会有一种算帐的功能,它会把业力先表现出来。我们平常阿赖耶识的门是打开的,所以你丢什么好的坏的,它都吸收下来,但是它不会马上把业力释放出来。

问题是到临终的时候,当阿赖耶识的门要关之前,它会把我们重大的业力跟重大的妄想,先释放然后再关闭。所以这个就导致临终的人,有些人很顺利往生,有些人不容易往生,因为这个障碍冲不过去。所以我们净土宗的人要达到临终的正念,除了你净土的忆佛念佛的善根力以外,你要注意你的障碍势力不能太大。

这种障碍,从佛法的因缘观,有两个:

一个是外在的业障,业力的障碍。就是我们曾经造作过很多杀盗淫妄的罪业,但你造了,你可能也忘掉了,你也没忏悔,到临终的时候罪就出现了,这是一个业障;第二个,就是妄想障。我们平常经常打某一个妄想,可能是对某一个人、对某一件事情打妄想,那么打完以后你就去做你的事,但是到临终的时候它表现出来,障碍你。

所以这两块:一个是业障;一个是妄想障,这两个很麻烦。我们必须在临终之前,把这两个重大的业力跟重大的妄想都要调伏掉。这个就是我们今天研讨的重点,就是有关业力跟妄想的这两块,也就是破障,破除内外的障碍。

※透过忏悔业障恢复清净。

※透过回向法门,把你微小的功德,转化成广大的功德。

※从净土宗的角度来修学四谛十二因缘来调伏爱取。

※按自己的根器,选择适合自己修的法门。

※念佛要: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

讨论6、大乘的止观完全可以与念佛圆满结合!

佛教传到中国以后,总共经历了两千年的时间。我们回顾中国的佛教历史,可以发觉印度的佛教传到中国以后,在大乘佛教这一块可以说是发扬光大。不仅是在义理上的观照,比方说天台的一心三观,比方说华严宗的法界观,在整个对真理的观照这一块,可以说是非常的完备。乃至于在整个事修这一块,这种种的忏法,种种的修行方便法门,都非常的详细。

为什么大乘佛教会在中国发扬光大呢?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

第一个,从内因来看,因为众生善根成熟。中国佛教能够兴盛跟中国的文化是有关系的。因为中国的儒家思想,它本身就有相似于大乘的法门,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长时间在儒家的熏陶之下,已经养成一种自利利他的思考模式。相对于很多东南亚国家来说,大乘佛教一进入到中国很快就能够被接受,它能够把儒家的思想更加地深入,更加地广大,所以本身的内因已经成熟了。

第二个,它的外缘的殊胜。什么叫外缘殊胜呢?就是中国佛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就是宗派的建立。我们没有看到印度的佛教传到哪一个国家,有这么多的宗派,中国例外。比方说华严宗,中国人创立的;比方说天台宗、比方说禅宗,都是中国人创立出来的。历代的祖师把他自己修学的心得,根据不同的经典——天台宗根据法华,华严宗根据《华严经》,创立了一套修行的道次第。

宗派的建立,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功不可没,因为你可以很快上路。大乘佛教跟小乘佛教毕竟不同,它是一个成佛之道,它追求的是一个万德庄严,不是只有自己的了脱生死,所以你会觉得大乘佛教是深广无涯,太深广了。所以宗派的建立会让一个人很快地上路。他能够在这么深广的大海当中找到一条线索,你很快就能够进入状况。

当然宗派也带来一点过失,尤其是末流。我们一般讲佛教的末流,是什么时候算的?明朝以后,尤其是明末以后叫做末流。宗派让大乘佛教的修行更加地条理化、系统化,但是也让中国的佛教更加地保守跟局限。

因为到了末流的时候,大家对自己的宗派、对这个门庭的施设过度地执取,产生了排外的现象。唯识宗的不看天台的东西,天台宗的不看华严的东西。蕅益大师说的分河饮水,本来是一条法味河里的水,把它切成一块一块的:这是我的水,这是你的水。这个水本来是法性一味的,各有特色,可以互相增长。

我们简单地说,从末流来看,我们不要讲太复杂,就从圣道门跟净土门这两块来看。净土宗到末流,不看圣道的止观,甚至于不屑修圣道的止观;圣道修止观的不屑念佛,他念一句佛号都要去刷牙。那么这样子就产生了一个弊端,彼此看不起对方。

你看那个修净土的人看不起修止观的:你们修止观的人不知道怕,不知道生死业力的可怕,你以为你修几个止观就冲得过生死关吗?不仰仗佛力,低估了业力的可怕。所以净土宗的人看不起修止观的,说你们这些人不知道天高地厚。修止观的也看不起修净土的:你们这些人盲修瞎炼,只有事修没有理观。

当然,我们都学过一佛乘,佛陀晚年的时候讲了一部《法华经》,如果你深入地去探讨,你会得到很多答案跟启示。佛陀在《法华经》里面,把一生所修的法做了一个整理。但这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

为什么佛陀说佛陀的法是「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它没有两条路的。如果说,净土宗的念佛就一定不能够容下止观,止观就一定容不下念佛,这样讲就违背了一佛乘的精神。那佛陀讲的佛法是两条路了,它不是一条高速公路,是两条路了?这样就严重违背《法华经》的思想——「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你就推翻了佛陀的思想。

所以我们可以合理地推论,从《法华经》一佛乘的思想来看,各种宗派的对立是没有必要的。既然它是一个一佛乘的思想,那么只是佛陀针对不同的根机而施设不同的法门。从这种不同的根机佛陀施设不同的法门,我们可以知道,最后的会归一定是一个方向的。所以我们从一佛乘的思想来谈一谈念佛跟止观的相互关系。这个是我们这次讨论的重点。

37、你要从信仰式的念佛提升到智慧引导式的念佛!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把我们念佛的人,大方向分成两种的类型:一种是属于事持,一种事相式的念佛;一种是理持,就是他在念佛当中带有理观智慧的引导,这两种。

我们刚开始念佛,一般人在接触净土法门都是先修事持的。事持的特点,就是我们依止一念的信仰,我们刚开始会相信阿弥陀佛的功德是无所不在的,也相信阿弥陀佛他一定可以救拔我们。所以我们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那一念信仰的善念,就创造一种念佛的力量出来。

当然这个时候,内心当中没有观照的智慧。这会产生两种过失:

第一个,我们所念的佛号不得坚固。信仰式的修学,你的心是完全寄托在你一念妄想的情绪上,因为你对妄想没有调伏力,没有调伏力你就只好夹带妄想来念佛。妄想我们前面说过很多次了,它一定会受到感受的牵动,而感受一定受到业力的主导。

所以当你的善业起现行的时候,当你身心是安稳状态的时候,你可以把佛号念得不错。但是当你的生命走到罪业现前的时候,走到生命谷底的时候,你的佛号就提不起来了。因为你夹带妄想来念佛,妄想是变化的,所以妄想它会给你一个很高亢情绪的信仰,它也会给你一个很低落的情绪来障碍你。

所以你刚开始在事持的时候,你会觉得你念佛的功夫,有时候好,有时候不好,就落入一种波浪式的不稳定式的念佛。就这样的一个念佛的情况,你一路走过来,走了几年,总觉得修行一直上不了路。这是第一种情况,不得坚固。

第二个,不得圆满。因为你带有感情性的念佛,你有时候是皈依心很强,有时候皈依心很差,因为没有这种善巧智慧的引导,你这个佛号就不能达到波罗蜜。你所念的佛号在本质方面都是生灭性的、有漏的,只有少数偶尔跟道心相应、跟菩提相应、跟净土相应,所以你的佛号质量太差了。没有波罗蜜的力量,没有智慧引导,就这两种过失,使你的佛号不得坚固,不得圆满。

所以当我们从一种信仰式的念佛,带有感情妄想的念佛,开始提升到一种除了信仰以外多了一分智能的观照——带有理观性的念佛,这个就是所谓善根式的念佛。善根式的念佛,尽管你是在妄想的当中,但却可以调伏妄想,可以引导妄想,让我们所有的佛号更为坚固,更为圆满。

这种信仰式的念佛跟智慧引导式的念佛,佛陀在经典当中讲了一个譬喻来加以说明。这两者有什么差别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