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天年素是什么 > 第9章(第1页)

第9章(第1页)

江哲心没再往下说,但俞康听明白了他的话。

&ldo;他们太大意了。&rdo;俞康说了句废话,打破了眼前的沉默。

&ldo;一船人只活着漂回来一个。&rdo;江哲心接着往下说,语气还算平静,&ldo;其实我父亲的结局再正常不过了,千百年来那便是海上人家最终的归宿。&rdo;

&ldo;渔谚的确有不准的时候,毕竟只是前人凭经验得出的。&rdo;俞康插话道,&ldo;以前我看过一本书,说谚语这个东西叫作什么……唯象主义,就是从一种现象推论出另一种现象,虽然能够帮助人们做出判断,但只能在一个很粗略的范畴里起作用。比如&lso;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rso;之类的,给出了两种现象的联系,在许多情况下也能准确预报天气。但是由于没有搞清楚现象背后隐藏的大气运动规律,准确率必然会大打折扣。而现代的天气预报就准确得多,如果你父亲他们当时能相信收音机就好了。&rdo;

江哲心神情古怪地看了俞康一眼,&ldo;其实害死了他们的罪魁祸首正是收音机。&rdo;

俞康吃了一惊,不敢相信地盯着江哲心,&ldo;这怎么可能?&rdo;

&ldo;打鱼人其实都知道渔谚的缺陷,任何称职的船老大都会在渔谚的基础上加一定的保险系数,在渔谚预测的时间上提前一点儿采取行动,这是打鱼人在和大海长期搏斗中培养出的本能反应。如果没有收音机,他们肯定会放弃那一网,但那次收音机里的预报与渔谚非常吻合,加上丰收就在眼前,他们觉得时间足够,结果发生了悲剧。&rdo;

&ldo;收音机播放的预报出错了?&rdo;俞康低声问,话一出口他就感到这又是一句废话。

&ldo;预报的风暴偏差了一段时间。&rdo;江哲心咧了咧嘴,&ldo;然后人就没有了。

世上少了一群打鱼人,我也没有了父亲,那年我还不到八岁。&rdo;江哲心的眼睛变得发红,不知道是因为酒精还是别的什么,&ldo;所以后来我进入气候学这个领域时做了一件事。&rdo;

&ldo;什么事?&rdo;俞康感到一阵没来由的紧张。

&ldo;其实是一件顶可笑的事情。&rdo;江哲心脸颊上显出酡红,流露出一股醉意,&ldo;我在学校图书馆四处查找与那一天有关的气候资料。所有的预报、风浪的实况、风向的偏移过程等。我发了疯似的做着这一切。&rdo;

&ldo;你找到了什么吗?&rdo;

&ldo;我的发现是一切正常。&rdo;

&ldo;正常……是什么意思?&rdo;

&ldo;正常就是正常啊。&rdo;江哲心声音高了些,&ldo;预报是正常的,措施也是正常的,甚至在气象记录里那天都算不上什么太恶劣的天气,只是一次小区域的弱气压场气候变化。他们的死就只是舟山市岱山县渔业安全生产档案里的一例个案。&rdo;

&ldo;天气和海浪预报的确还存在一些技术障碍。&rdo;俞康谨慎地开口,&ldo;我记得2005年年底,中国南海石油平台就因为风浪预报不准确发生过事故,当时气象部门还遭到赔偿起诉。我看过答复资料,好像说因为较高基涌存在,哥本哈根因此实际涌浪比预测的高之类的。&rdo;

&ldo;那份后来公开的资料我看到过,原始刊登刊物是《广东气象》2006年1期。你提到的是第一个原因。我记得第二个原因是对补充的弱冷空气的影响时间把握不准;第三个原因是我国海岸线的地形作用和台湾海峡的狭管效应,对南海东北部的风力和海浪的维持和增强作用;第四个原因是日本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对南海东北部的风力预报比实况每秒偏小六至八米。&rdo;江哲心脱口而出,丝毫没有理会俞康难以置信的目光。

俞康的确感到震惊,之前他听到过关于江哲心惊人记忆力的传闻,但像这样亲自领教还是头一回。其实他们相处的机会是很多的,但他一直没有觉得江哲心有什么突出之处。现在看来,平时的江哲心可能刻意隐匿了某些能力;而在今晚这样的时候,他放弃了对自己的约束。

&ldo;你专门研究过南海的这个预报失败案例?&rdo;俞康轻声问道,他觉得这种可能性最大。

&ldo;我研究过很多年来所有能查到的预报失误的案例。&rdo;江哲心古怪地笑了笑,&ldo;南海石油平台事故和岱山县一艘小型拖网渔船的倾覆当然不能相提并论,在资料库里必然查得到。当时那算是一起气候预报失败的典型事例。&rdo;

&ldo;人们毕竟没有完全弄清楚地球大气的运行规律。&rdo;俞康点了点头,&ldo;以人类目前的技术来看,对于气候的长期变化只能做一种模糊趋势的判断。其实按照严肃的混沌理论来看,这本身就是永远也做不到的事情,只能说我们可以不断接近……那个目标。&rdo;俞康的潜台词非常明显,他基本可以猜到江哲心一定是在学术上有了某种发现,而这种发现涉及全球气候变暖的预测。

其实从专业角度来说,任何预测长期气候变化的理论本身必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严肃的气候学家都非常慎于做长期气候预测。但现在的情况显然早已超越了纯粹学术的范畴,世界大国间围绕气候问题展开层层博弈,已经将这个领域变成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只要稍稍计算一下碳排放量小数点后每一位代表着多少国民生产总值,就知道为何所有国家都在这个问题上干戈相向、寸土不让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