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其他名人对老舍的评价简短 > 第1章(第1页)

第1章(第1页)

《名人谈老舍》作者:关纪新【完结】

茶馆的文化符号

沉重的《月牙儿》

京味儿漫谈

老舍笔下的新旧市民

老舍的幽默

老舍之死

旗人作家老舍

舒乙谈老舍的爱好

悦耳的老舍

6月11日《茶馆的文化符号》关纪新

央视国际2004年06月11日10:19

主讲人简介:

关纪新:1949年12月生于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满族;1982年7月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获学士学位;1999年起,被聘为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98年起,被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副教授;2002年9月起,被聘为该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教授;1998年,被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学位委员会委员;兼任民族大学满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老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主要学术成果:2000年10月,学术著作《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获&ldo;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rdo;。1999年10月,学术著作《老舍评传》获中国作家协会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主办的&ldo;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rdo;;1999年10月,文学论文《老舍,民族文学的光辉旗帜》获民族文学杂志社&ldo;建国五十周年征文优秀作品奖&rdo;。1994年10月,学术图集《中国满族》获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国家新闻出版署联合主办的&ldo;第二届中国民族图书奖三等奖&rdo;。

内容简介: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老舍抚今追昔,觉得该写个说明新宪法来之不易的戏来教育青少年,以支持宪法的宣传实施。1956年,老舍开始动笔写就了话剧《秦氏三兄弟》,剧本四幕六场,人物众多,从光绪年间写到了1948年北平学生&ldo;反饥饿、反迫害&rdo;运动。老舍把初稿拿到北京人艺读给时任院长的曹禺和总导演焦菊隐等人,曹禺他们被戏中第一幕第二场发生在一家旧茶馆里的那段戏深深吸引,遂建议老舍以这一场戏为基础另起炉灶,发展成一个描绘旧时代社会面貌的戏。老舍痛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当即拍板,三个月后交剧本。期限一到,三幕话剧《茶馆》问世了。

《茶馆》从第一幕的晚清戊戌变法到第二幕的民国初的军阀混战,一直写到第三幕的抗战结束,历经半个世纪,这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在《茶馆》里体现得淋漓尽致。用老舍的话说:&ldo;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rdo;,曹禺先生晚年评价说:&ldo;《茶馆》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rdo;。

与一般的戏剧作品不同,《茶馆》不是要讲述某个具体故事,它要表现的是三个历史时期所代表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现状,用老舍的话来说,就是要&ldo;葬送三个时代&rdo;。《茶馆》的创作宗旨就在这里。一向不熟悉政治斗争的老舍采用避生就熟的写作办法,用他了如指掌的社会文化变迁来折射社会的政治变迁。《茶馆》对旧时代大众精神危机的刻画主要借助于剧中的三个关键人物----王利发、秦仲义和常四爷来完成的。老舍通过对三个善良、质朴、正直人物命运悲剧的凭吊,痛诉了那个时代的怪异和丑陋。

现实主义是老舍的创作之魂,幽默风格和喜剧样式对老舍来说是一种机巧天成的结合与表达,讽刺喜剧《茶馆》将老舍的幽默艺术风格完美地引向了极致。老舍用他的理性和智慧咀嚼现实,将最具意味的笑料归结到一处,找到了现实主义精神跟幽默风格交相融会的引燃点,将荒唐岁月发酵出的社会现实融进了一个充斥着讽刺、幽默的大茶馆。也正是这种大雅大俗、雅俗共赏满载纯正京腔京韵、充满&ldo;精气神儿&rdo;的语言,才有了人们前仰后合后的沉思。

(全文)

今年,是&ldo;人民艺术家&rdo;老舍先生诞生105周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老舍先生的名剧《茶馆》,感到很荣幸。

一,&ldo;葬送三个时代&rdo;的写作目的

3幕话剧《茶馆》是老舍1956至1957年间的作品。它是作家一生中最优秀的戏剧创作,正像曹禺先生所说,它是&ldo;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rdo;。共和国建立之后的17年里,老舍写小说很少,却写了不少的戏。写《茶馆》之前,1955年他写了话剧《春华秋实》,1956年写了话剧《西望长安》,在《茶馆》之后,1958年写了《红大院》、1959年写了《女店员》和《全家福》……《茶馆》跟这些配合时事政治的作品,在题材、风格以及创作模式上,都大不一样,他重新写起了解放前写惯了的&ldo;陈年往事&rdo;。

其实,老舍写《茶馆》,本来也是想要配合时政宣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在1954年公布,作者抚今追昔感慨不少,觉得该写个说明新宪法得来不易的戏,用来教育青少年。于是,1956年他动笔写了一个4幕6场的话剧,戏里人物众多,由光绪年间一直写到解放前夕北平学生&ldo;反饥饿、反迫害&rdo;运动,戏里的主要人物是兄弟3人。老舍把初稿,拿到北京人艺,读给院长曹禺、总导演焦菊隐等人,征求意见。曹禺他们感觉,这部作品,最精彩的,是第1幕第2场发生在一家旧茶馆里的戏,觉得应当以这场戏作基础,另起炉灶,写个描绘旧时代社会面貌的戏。老舍挺痛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当即表示:3个月后交剧本!期限一到,《茶馆》新作果然有了。经过跟导演、演员们的切磋磨合,这部新作真的大功告成了。剧本的最终完成稿,彻底放弃了正面展现革命斗争的场景,成了一部由往昔岁月市井生活画面组合起来的社会风情大戏。

剧本发表后,老舍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他写道:&ldo;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描写他们的促进或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吗?&rdo;

这段话证实,老舍写这个戏,拿定了&ldo;躲开政治问题&rdo;的主意,他想用这个戏专门来写中国社会&ldo;五十来年的变迁&rdo;;作家说,&ldo;躲开政治问题&rdo;,是因为自己一向&ldo;不十分懂政治&rdo;,所以,能达到的最佳效果就是可以用小人物们&ldo;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变迁&rdo;,&ldo;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rdo;。

写《茶馆》,老舍把写作题材重新转向他熟悉的旧时代,他说,这出戏只可能&ldo;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rdo;,‐‐这点儿设想,如果放在文艺路线很&ldo;左&rdo;的时候,恐怕是要被扣上&ldo;政治帽子&rdo;的。不过,社会发展恰好在这时候给了老舍一个机会:1956年,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发动疾风骤雨式的大规模阶级斗争转向相对稳定的经济文化建设,为促进科学、文化、艺术事业,提出了&ldo;百花齐放,百家争鸣&rdo;的方针,文艺界也出现了一段时间比较宽松的创作环境。《茶馆》就是在这种气候下面问世的。之前和之后,社会条件都不行,他也就只能写一些《春华秋实》、《西望长安》、《红大院》、《女店员》类的作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