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西汉时期的史实 > 第16章(第1页)

第16章(第1页)

就这样,刘邦赴任汉王,可是不久他就找到了机会。同年五、六月份,齐国贵族后裔田荣不满分封,赶走齐王,杀胶东王,自立为齐王。11月,刘邦乘机挥军东出,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重返关中,很快击败章邯,迫降司马欣、董翳,并用计欺骗项籍,使其相信自己取得关中后已心满意足,再也不会东进了。项籍放心去攻打田荣,对西边没有加强防范。最终则陷入齐地泥潭无法抽身。这样给了刘邦绝佳的机会。

刘邦平定三秦之后,汉二年(205),刘邦准备东出与项羽争天下。他出关到陕,慰问那里的父老。三月,刘邦率军从临晋渡河,魏王豹将兵从。很快攻下河内,俘虏殷王司马卬,置河内郡。南渡平阴津到洛阳,降河南王申阳。这时有新城三老董公等挡在刘邦马前诉说义帝的死亡经过。汉王闻后,大哭一场,遂为义帝发丧,举哀三日。然后向各诸侯王发布项羽大逆无道的罪状,并以此为借口号召各诸侯王率兵与自己一起讨伐项羽为义帝报仇。从而正式拉开了四年楚汉战争的序幕。

刘邦这个时候准备起兵反抗项羽也是有够聪明,因为项羽此刻已经造下的业障太多了,他杀了秦国的有生力量,而且他杀死了子婴,他已经惹得天怒人怨,可是项羽在灭秦之后仍然不收手,还兀自做着老子天下第一的美梦。

紧接着,刘邦和项羽在彭城开始约战,可是刘邦不知道,自己身边还缺乏一员猛将,所以他在一次的失败了,因为自己的指挥和调动能力十分的差。到底这场战役的最终失败原因在哪里呢?

请看下集:鸿沟之约

=

14鸿沟之约

更新时间2015-9-3011:15:10字数:2254

公元前205年5月,刘邦乘项籍深陷于齐国,无力抽身的机会,率领诸侯联军56万一举攻占西楚都彭城。因为刘邦的过于自信,加上后来的战役没有牢固的中军大将指挥战斗,所以导致了最终失败。但是历史解释的很简单,我们接下来要探究它的更深层的原因。刘邦的一方的有利形势:

1项羽陷于齐国不能自拔,倘若项羽不及时回援,彭城必然是刘邦的。这一点相信大家都会体会得到。

2刘邦的这次联军人数上面要略微超过项羽的军队,毕竟项羽只有四十万部队,在人数上要处于劣势;因为从项羽最后的战斗力量来看,项羽这次是必败无疑。

3刘邦稳居汉中之地,而汉中虽不像关中那样富庶,但是总比荒蛮之地巴蜀强得多。毕竟汉中地区是张良提出来的,而张良那时的年龄也不过四十多岁,还没有到刚愎自用的年龄(谋士为五十岁,皇帝为六十五岁),所以也就没有什么错误摆在面前。

可是大家不要忽略了项羽的能力,通过对项羽能力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刘邦的军队其实内部有两大劣势:

1项羽的指挥能力要优于刘邦,因为他文有范增,武有英布(因为脸上刺过字,所以又名黥布)、钟离昧等将领,可谓是万事俱备啊。

2刘邦战队的的机动性不好,项羽战队的机动性非常好,所以最终总揽大局,将刘邦击败。

短暂的胜利是刘邦失去理智,天天与诸侯们喝酒庆祝。项羽闻之,急率轻骑兵3万回袭彭城,联军无备,一时被杀十万,溺水淹死十万,刘邦仅率数十骑逃脱,以汉为首的反楚联盟瓦解。

刘邦的力量经过彭城之战,大受挫折。同年6月,刘邦率部退到荥阳,一路收集败兵,并且派韩信在萧索之间击败楚国士兵,换得了喘息时间,稳住了阵脚,遂重整军队,依托关中基地和有利地势与项羽长期抗争。7月,一直负隅顽抗的章邯终于兵败自杀,刘邦完全解除了后顾之忧;且在逃往荥阳前便派人说服英布反楚,联络彭越扰楚后方;派韩信开辟北方战场,攻魏俘魏王豹,破代,灭赵杀陈余。

在灭魏王豹的战争中,刘邦在魏王豹的宫室中获得了一位绝代佳人,这个佳人的名字不见于正史,因为他的一生都显得很低调。这位佳人姓薄,后人都称她为薄氏,他后来的儿子更加出名,名字叫做刘恒,也就是汉文帝。

刘邦因祸得福,而更令他因祸得福的是另一件事情。公元前205年冬,项羽发动反攻,围困荥阳,形势十分危急。这是祸事,但是接下来的将是福报。

刘邦手下有一名叫陈平的谋士,这个谋士对刘邦说:&ldo;主公不需要抵抗,智取即可。现在项羽身边的谋事也只有范增一个人,而武将之中只有九江王英布、龙且、周殷、钟离昧和他是一心的。所以只要赶走范增、英布、龙且、周殷、钟离昧三人,剩下的就不足挂齿了。&rdo;

&ldo;但是项羽尊范增为亚父,这一点你看该如何破解?毕竟项羽视范增为最亲近的人,而且此人非常讲义气,对于手下兄弟也非常够意思,这件事情还是请陈平先生多多费心,多多筹划。&rdo;刘邦说道。

&ldo;这件事就交给臣下来办,主公只需做甩手掌柜即可。&rdo;陈平说道。

项羽的使者来了,刘邦叫人准备丰盛筵席,捧着佳肴正要进献,细看使者,故意假装惊讶地说:&ldo;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者,想不到竟是项王的使者。&rdo;便更换佳肴,改以粗食供项羽的使者吃。使者回来报告项羽,项羽就怀疑范增与汉有私情,渐渐夺去范增权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