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科幻之路 电子版 > 第58章(第1页)

第58章(第1页)

&ot;面对二十一世纪,中国仍将继续一场举世瞩目的现代化过程。究竟什么是&39;现代化&39;?现代化与科技发展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辩证关系?&39;现代性批判&39;与&39;科技批判&39;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凡此种种,都是待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学术探讨固然重要,但要唤起大众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科幻小说往往更为直接有效。&ot;(李伟才《发扬科幻的批判精神》转引自《97北京国际科幻大会论文集》)

当然,籍对科学的批判而鼓吹反科学的作品也有,但在西方科幻界并不是主流。

另外,不能因为中国科幻艺术曾以&ot;伪科学&ot;之名受到打击,而否认某些科幻作品中确实有伪科学因素存在。个别伪科学情节有时甚至成为潮流。特异功能题材就在很长时间内成为科幻创作的热点,直到最近才降温。不少流行报刊为增加销路而虚构出来的所谓神秘现象也是科幻创作的热门。在书刊市场上,《科幻世界》一直与《奥秘》、《飞碟探索》这两个刊物并列在一起,被各地经销商视为专登奇闻轶事的刊物。在前些年,为了吸引读者,该刊也登过一些通俗小报风格的所谓神秘现象新闻。这些都会引起专业科学家的误会。

同时,即使是&ot;纯科幻创作&ot;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非常精巧而且非常隐蔽的伪科学科幻作品。比如一篇美国科幻小说写到,科学家们认为&ot;运气&ot;与遗传因子有关,于是他们定下课题,寻找在大灾大难中侥幸脱险的人,研究他们的基因是否与众不同,并且计划让这些有&ot;好运基因&ot;的人婚配,以便使人的运气越来越好。

与抱有恶意的人不同,笔者希望大家重视这一现象,是想说明,这是科幻艺术走向成熟中必然存在的问题,不能讳疾忌医。只有科幻作者们更深层次地理解科学的精神内涵,才能使科幻创作进入更高的层次。对于读者来说,则必须有较高的知识水准,才能对这类的作品进行判断。

世界各国科幻艺术发展的经验里都有一条类似的地方,就是本国的科学界一开始都反对科幻作品。认为它荒唐可笑,歪曲了科学的价值观。随着时间的发展,一方面科学工作者越来越多地阅读科幻作品,而不是通过道听途说作结论。另一方面科幻作者力求严谨,使作品中的科学更接近于真实的科学工作。最后,在科学家和科幻作者间形成理解、沟通和协作。&ot;科学家曾经是敌视科幻的,说它是似是而非的科学,加以非难,与那个时代相比,现在的科学家和科幻作家双方能够互相让步,齐心协力进行研讨,实在是一件大喜事。&ot;(岩上治《科幻作家和科学知识》转引自《97北京科幻大会论文集》)这个过程在我国还刚刚开始。在加速这个进程的工作中,科幻作者应该作出更多更主动的努力。

三节面向未来的价值观  第八章

除了科学之外,描写未来大概是科幻作品最容易辩认的外在特征。&ot;纯文学写的是过去和现在。至于未来,那是科幻小说的领域。&ot;(《大家》96、12,235页)作为艺术家,科幻作者们当然不可能纯粹客观地描写这个对象。

&ot;此外,科幻小说亦大大地提高了人们的「未来重识」,使人们认识到,明日的世界将不会是今天世界的简单延期;要保证明天不会步向灾难,必须今天便作出努力。&ot;(李伟才《发扬科幻小说的批判功能》)

科幻作品里重视未来的价值观,直接导源于科学的价值观。因为科学几乎是最重视未来的社会力量。人类对未来的预测由宗教迷信发展到科学推导,是科幻作品产生的重要前提。早期的许多科幻作品,如贝拉米的《回顾》等都是这种潮流的产物。

科幻作品对未来的重视,也根源于科幻本身的特点:&ot;科幻小说侧重于人对未知世界(宇宙、人、生命等等)的形象探索,侧重于幻想,侧重于科学哲理式的思辩;而人类社会生活中已经发生过或正在经历过的具体事件,由于其本身已经鲜有幻想的成分,读者无需借助科幻作家独特、神奇的想象,完全可以通过历史教科书、通过主流文学作品来认识。&ot;(姜云生《科幻写作杂说》转引自《科幻时空》99、2)

另一段文字更为简洁地说明了这个问题:&ot;我们寄希望于未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未来不像过去,已经被刻成碑文不可改变。&ot;(《与未来全接触》,《科幻世界》98、12)面向未来的价值观,集中体现了科幻艺术的能动性。

在面向未来这个问题上,科幻艺术中有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的区别。前者如贝拉米的《回顾》,认为理想社会必将在未来实现。后者则如《一九八四年》、《时间机器》等作品,将未来描写得暗淡无光。越接近当代,悲观主义的作品越多。

在这里,读者必须认识到,悲观主义的作品并非意味着作者本身对人类未来不抱希望。一些作者是想通过悲观色彩的未来描述,引发读者对某些社会问题的重视。科技发展固然将我们带入一个祖辈们连作梦也无法想象的世界,但同时也不定期来了不少副作用--诸如环境恶化、核战威胁等等。因此,作为对科技和时代最为敏感的科幻小说,便往往把笔触伸向了这些令人忧虑的领域,从而具有了警告作用。

另一些作者则可能只是从创作手法的角度出发,为形成情节而构造一个悲观的未来图景。&ot;没有阴差阳错就没有戏剧,没有威胁也就不存在传奇,科学幻想文学为了发挥其小说的功能要求遐想必须产生威胁的效果。一些评论家指出,这种情节的展开意味着科幻的&39;悲观&39;,可是他们错了。科幻的审美应当与其警示性紧密结合。警示知识与技术发展中各种内在的可能性。&ot;(布赖恩斯坦伯福尔德《英国的未来研究与科幻》,摘自《九七北京国际科幻大会论文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